日前读到一条新闻,说是一位南京油画家的作品被热心人士介绍到欧洲去。今年4月,其中4幅很快被欧洲国际收藏家联盟总部收藏。同时,总部还向她发出邀请,希望能有机会把她的更多作品带到欧洲去展览。然而,在依据艺术品流通惯例对她的画作进行鉴定检测时,结果却显示,她所选购的画布与颜料,都未达国际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艺术署艺术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书称:“作者选用中国本地普通的油画颜料,此颜料质量较差,色质偏低,容易变色、脱落等”。因为颜料的质量影响到画家打入国际市场,这实在是一件尴尬事。其实至少在10多年前,笔者就耳闻许多油画家开始使用进口颜料和画材,为的就是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过如果心态宽容一点来看,油画传入中国历史不算长,国产油画颜料的工艺与国外有差距,似乎还有情可原。
而作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不仅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其中国画颜料的工艺和色彩体系在世界上理应是独一无二的。据资料介绍,中国绘画所用的颜料,在唐朝以前以使用矿物性颜料为主,唐代以后,植物性颜料才逐渐地在绘画中得到了应用。古时画家的颜料多为自制,到清朝中期,苏州出现了专门制售中国画颜料的民间颜料铺。中国画颜料的最大特色是取材于自然,而非化学合成,故有些以国画颜料绘制的文物有千年之寿而色新如初。现代的管装化学颜料虽然极大地方便了画家的使用,但却使画家们失去了了解颜料的来源、制作及质感的机会。并且管装的化学颜料在使用之后,经过托裱容易脱落及褪色,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根本无法与传统的中国画颜料相比。笔者使用中国画颜料作画30余年,不是研究颜料的专家,但却以一个消费者的创作实践见证了这段时间中国画颜料的兴衰过程。以在国画创作颜料使用占主打市场的某品牌中国画颜料为例,记得上世纪80年代,该品牌中国画颜料以锡管灌装为包装,有的色彩虽有长期存放与锡管有化学反应变黑的弊病,但量足色正,加上没有比较,感觉尚好,是中国画画家的首选颜料。近10年来,该厂家对传统片状、块状或粉状中国画颜料进行“革新”,制成软管装的浆状,广告称“使用方便,且冬季不冻、夏季不霉,色彩沉着。作品装裱、颜色不渗化”。但实际的情况是,许多画家反映新包装量少,含水太多,色彩也不如早期纯正,有偷工减料之嫌。其中作为国画创作用量较大所谓的高级颜料赭石,颗粒粗糙,和早期生产的普通赭石差不多,基本被许多画家淘汰出调色盘,取而代之其他国外品牌颜料。无奈之中,目前国内也有极少数画家以古老的工艺自己加工赭石、朱砂、白色等颜料,以求作品保持中国画的高品位和寿命。按说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解决中国画颜料的某些缺陷应该不是难题,连画家自己都可以动手研制,说明其工艺也不是很复杂。谈及中国画颜料生产的现状,许多经销商、画家不约而同感叹,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都上天了,纳米技术得到广泛运用,而颜料的研制竟不如古人来得精致!
中国颜料业的不敬业,早已被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国外商家所窥视,他们似乎知道中国至少有上千万的各级美协会员画中国画,市场前景巨大,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颜料产品乘虚而入,大有“洋为中用”之势。如邻国日本,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将矿物颜料推进中国市场,过去主要在一些大城市行销,如今一些县城也可以买到。而英国一家颜料企业更是精准,其生产的中国画颜料专对中国市场,外包装汉字“中国画颜料”赫然在目。这些国外的产品虽价格高昂,是国产颜料的十数倍,但由于制作精良,色彩感觉纯正,仍大受中高端中国画家青睐。同样的赭石,国外的产品细腻得看不到沉淀颗粒,干后加水还可以再用,完全没有国产颜料那种粗糙,干后即弃的弊病。在一些大城市画材店里,可以明显看出,国产中国画颜料的货位越来越小。我可以断言,如果国内有关企业还沉浸在满足低端销量的思路中,中国画颜料这个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工艺,早晚要葬送在这一代人手里,消失殆尽,成为外国颜料的手下败将。更具潜在风险性的严重问题还有,上述那些目前大受欢迎的洋颜料,多以化学原料制成,除了会给中国画风格的纯粹性带来影响之外,根本无法验证在千百年之后是否能像传统的国画颜料那样长久不褪色?如果褪色变质,那毁掉的就不止是颜料,而是整个中国画艺术,但愿我这是杞人忧天。
近几年,中华传统文化保护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我国相关部门似乎片面重视文房四宝的开发和保护,“毛笔之乡”并不罕见,“宣纸之都”也有,可以说什么有政绩就抓什么, 而鲜闻有研究开发中国画颜料的机构和民间作坊。恕笔者浅见,颜料虽未列入文房四宝,但却是中国画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画材。有关部门不能只盯着某些容易做好,已经做好,可以显示政绩的项目,而应该把重点放在诸如国画颜料这样亟待研究保护的难题上,这样的保护和开发不仅有价值、功德无量,也是相关部门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实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从情感上说,在中国画的故乡和发源地,竟然买不到国产的好颜料,甚至要用洋人制造的“中国画颜料”,那可真是值得思考,令人堪忧的事情。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