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希特为何成为艺术市场新明星 2012-07-17 17:05:25 来源:《收藏•趋势》 作者:黄文睿 点击:
格哈德·里希特无论从艺术史地位,还是市场价格上,都一直是世界当代艺术家名单上的顶尖人物。2007年与2008年,他的60年代及80年代代表作都已经创下千万美金以上的高价记录。

里希特作品

里希特作品

 

里希特作品

里希特作品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Richter)无论从艺术史地位,还是市场价格上,都一直是世界当代艺术家名单上的顶尖人物。2007年与2008年,他的60年代及80年代代表作都已经创下千万美金以上的高价记录。在2012年伦敦苏富比(微博)春拍中,他的Abstraktes Bild也在整体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以721万英镑售出。里希特近年的市场行情已经呈现出继毕加索、威廉·德库宁和安迪·沃霍尔等市场明星之后的市场新亮点。

 

这位成功的德国艺术大师是创作力旺盛、作品系列复杂多样的典型代表。他没有在某一个艺术风格上一直驻足,而是“跳跃式”地变换着风格和媒介,不断在绘画、拼贴、摄影,甚至玻璃、装置、雕塑上进行广泛的实验。即使是绘画,他的作品系列也从肖像、静物、历史画、风景、表现主义抽象、观念性抽象等各类母题中变幻。虽然形式看似“跳跃”,但他创作的中心思想却从未间断,最终使得整个创作生涯留下了形式迥异,核心却贯穿始终的作品。

 

里希特最著名的系列应该是他的“模糊的肖像”系列以及抽象作品系列。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处于意识形态激烈争论和扩军备战状况,“画照片”成了他成熟艺术创作生涯的真正起点。这个系列实际称为“摄影/绘画”。

 

他从报纸配图、随机的照片中寻找图像,绘制出绘画性很强的油画。这些油画依旧保留传统风景、肖像或静物绘画中的形式、构图趣味和所谓的“古典”美感,但他刻意把对象画模糊、光线处理得柔和、朦胧。更巧妙的是,画面内容会选取一些战争时代中的常见人物角色。他画过著名的美国空军“野马梯队”,画了穿上德国国防军制服的平凡群众,患有痴呆症的农妇,普通人家的全家福照片等。

 

用油画画出类似相机曝光失误造成的轮廓不明、模糊不清的效果,色彩往往灰白,于是看似非常平静的画面渗透出一种令人十分不安的感觉。这种模糊的跨越摄影和绘画的风格很快成了他的“商标”,也被当时的评论界评论为“分毫不差的德国风格”,为他树立起了一个与传统美学极端对立的形象。

 

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艺术界争论所谓“现代性”最激烈的时期。观念艺术和极简抽象艺术大肆宣判“绘画已死”。艺术界不再对绘画技巧崇拜,里希特也转向抽象绘画。对于抽象,他认为“随机原则”相当重要。他说,“希望最终得到一幅我事先根本没有计划过的画,希望通过过程得出比我自己能想出来的更有意思的东西。”

 

里希特画过一批看上去像平涂的“灰色”为基调的作品。它们是用手指将灰色颜料涂抹在纸面上的作品。后来,里希特开始在抽象作品中使用印版画的胶皮辊蘸上油画颜料在画面上刮,通常产生颜料较薄、平滑、相对均匀的效果。这种方法创造了奇妙的空间错觉:在滚过的颜色下面,未被完全覆盖的颜色要么往外跳,要么往深里沉,从而在颜色层之间拉开距离。视觉上,他挑战了观众习惯接受的色彩规律;感知上,错位的上色顺序打乱了平面空间,造成各种色彩带来的感觉之间的冲突,这是里希特抽象作品的价值。而且,用胶皮滚筒作画出现的条纹或污渍般的效果是无法事先计划的,这使得事先的设计和构思变得无足轻重甚至不太可能。“随机性”让创作成为一种有生命的过程,似乎把艺术的自主性交给了材料和工具,或者说交给了抽象本身,结果成就了一位大叔,留下了一批独特的、非常有力量的抽象绘画。也有人说,里希特宣布了现代主义绘画的死亡,但也带来了绘画的重生。

 

20世纪80年代,里希特画过重省世界观的“蜡烛”系列,90年代则开始借用宗教形象,做“反偶像”创作。无论是模糊的肖像还是抽象的刮痕,都是一种时间的消长;照片和蜡烛作为题材又以片段或连续的不同方式,尝试滞留、延长和捕捉记忆。

 

近期艺术市场中,里希特正在成为更大规模的艺术品投资新宠,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近些年艺术市场重心在个别重要艺术家身上轮转的现象。市场需要不断更新到达一定级别的消费对象,让这些人的优秀作品成为一定级别的资产,这是高端艺术品自然生成的属性。当然,这样世界顶尖作品的价格变化,会影响全球艺术市场的价格大趋势。纯粹的收藏者只需要权衡爱好和自己能承受的价格,无需考虑其他复杂因素,而投资者则要警惕“风潮”和所谓“趋势”。道理很简单,成功的投资从来不是跟风,而是走在趋势前头。

 


【编辑:张长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