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关于台湾地区艺术市场生态现状的思考
“大佬”在当下多指在某方面具备某种程度话语权的人,一般总结陈词的时候都会适时出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懿勋独到的科研与工作背景,让其顺利成为目前国内顶尖的台湾地区市场问题专家,而其在台湾一线市场内担任艺术顾问、策展人、评论人的经历,在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工作经验以及长期对台湾艺术市场关注与研究,让其在台湾地区艺术市场构建与配置的问题上有着不二的话语权。
陆洁民作为原台湾地区画廊协会秘书长,是在台湾艺术市场最艰难的衰退期接过画廊协会的大旗,也是他一手策划第一次让台湾地区的画廊登上大陆的土地,对于一位深谙一级市场生存之道的大佬而言,其总结的“优质画廊经营者应具备职业素质5Z”是其经验总结的精华所在,相信对广大一线市场参与者而言,会是大有裨益。
胡懿勋:台湾!台湾!
从有纪录统计的1971年开始到现在正值40年的历程,台湾的艺术市场从本土初级市场的经营经过20年扩展为两级市场的机制并开始接触国际市场,接着又经历一阵盘整升级,出现国际化和两岸化的市场样态。
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日益紧密之际,台湾本土艺术市场的开展也与大陆的市场趋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以台湾的艺术市场较大陆发展早20余年的事实观察,大陆的艺术市场在近10年的蓬勃兴旺似乎已经超越台湾本土市场的规模。在已经接触20余年的两岸艺术市场态势和当今大环境变迁之中,台湾本土艺术市场的现况和未来该如何因应?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从1992年起算台湾艺术市场的增长兴盛应该较准确地反映出这个"变点年"的关键性。根据《艺术家》杂志在1992年发布的画廊统计,往前算20年,1971年台北和高雄两地总共有6家画廊营业,到1990年北、中、南、桃竹苗地区总共有71家,1992年全台则增加至119家画廊;仅当年度就有26家画廊开业。1980年代正值台湾产业升级带动房地产交易热络,也促进艺术品需求量增加,1986年遭遇一次因房地产失利导致艺术市场的景气衰退,在1992年时仅有15家画廊撑过困境累积超过10年的经营时间。从1992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到2011年为止,全台的画廊数量维持在100家之谱,超过20年以上经营时间的画廊则在30%左右。
台湾两级市场发展轨迹到2011年为止,我们可以大致上归纳市场规模的体量,初级市场大约在一百家以内的画廊数量足可以支撑艺术生产的中介管道,在本土进行次级市场操作的拍卖公司则仅只需要两家足够衔接初级市场的消费区隔。从画廊的经营转折上归纳,早期前辈画家作品几乎全面进入二手市场和次级市场;不同辈分的画家作品在画廊持续经营中也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里,看到稳定的成长和市场的考验。其中最为不同的是,新生代创作者参与艺术市场与公共空间展示采取双轨进行,过去20年前新生代创作者以油画、水墨、雕塑试探自己在市场的专业定位为多,较前卫与实验性的创作几乎由当时已经累积学经历至少十年的少壮派创作者把持资源。如今,台湾本土的当代艺术创作者年轻化和勇于参与国内外各种公共空间的展演活动;另一方面,画廊业者也愿意提供机会让许多不具“卖相”的作品展出。
从市场运作的实质面分析,近10年台湾画廊业者由于西进大陆的主流策略,对本土创作者的推动力较少,对于开发大陆与国外创作者较1990年代比例明显增加,这也是年轻创作者在公共空间领域中活动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随着更多年轻力量进入当代艺术领域,近年台湾的学术论述也不断强调公共展览场馆的社会性议题,注重学术份量对于艺术商品化有优化的基础支撑作用,即使在与国际接轨的规格上也顺应趋势潮流。台湾的艺术市场由于有两股学术和商品化力量的拉扯使得它能逐渐的健全体质。较为明显的力量是市场的价格机制造成消费的导向,换句话说,艺术商品化的激化促使艺术品产生价值的混淆。社会大众深信艺术史册上记载的大师和名作,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和艺术价值,艺术欣赏对于社会大众有很高的认知纯粹度,一旦艺术品与创作者进入艺术市场领域,各种交易的现象则混淆了消费者的视听,社会大众不再相信艺术价值是对艺术认知的决定性因素,他们开始怀疑艺术价值与价格之间的权衡标准,并且出现价值与价格等同的迷思。
从过去到现在,台湾当代艺术界的学术论述里,多少都包藏着自我或小圈子推销的内容,这种推销在20年前是指对艺术消费大众的广告宣传,和在艺术圈里建立更厚实的人脉关系。而现在,当年那批试图占据主流舞台的集团,已经在台湾本土当代艺术圈游刃有余,他们对于提携后进没有太大的兴趣和贡献,但过去的行径依然对后生晚辈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受到指导或启发,年轻创作者不只是单纯创作而已,他们也在学术论述领域里向握有资源的政府机构争取发言的地位。夹着建构理论与创作实践并行的双轨行进,资深的加上年轻一代创作者们并不全然将心力放在作品的市场交易(有些作品确实很难卖),他们更愿意在当代艺术的模糊界限里制造一股舆论力量,这股力量在近年的台湾艺术生态造成学术的论述热点,对于公共空间利用、策展人责任和官方场馆的展览资源、经费分配等议题不遗余力的以舆论监督甚至挞伐。
缺乏以早期前辈家作品为市场核心,台湾现阶段的本土艺术市场也没有跟进更具有纵深的学术累积,20年前排在前辈画家之后的中坚辈画家如今也成为新一代前辈画家,他们的创作仍然具有市场性,却不再是学术探究的重点位置了。这景况像是美术史的撰述从古典主义之后,瞬间跳接到前卫艺术缺少中间一段陈述演进的过程,使得初级市场的画廊经营者找不到收藏市场的着力点。当下在本土艺术市场经历二三十年的创作者,尚未如日据时期留学的前辈画家获得较完整的学术梳理,后起之秀挟“说得好听”优势不断地涌出,从事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的创作者反而势单力薄成为弱势之流。
现阶段台湾当代艺术界的样态进化为将商品化市场与非营利艺术事业并行成为两个可以互动互补的领域,台湾本土的两级市场加上以替代空间、公共空间、国内外艺术村、海外展览、政府补助等活络的当代艺术面貌,看似完成一个基本的艺术社会架构。然而,这个基本架构无法自给自足的完成自我体系的运作是不争的事实。年前的两岸交流讨论的议题,已经揭示两岸文化的双向碰撞,与艺术的不均衡交叉。台湾本土艺术市场的国际性终究要面对大陆的消费面积,同时要迎战大陆各方面对台湾艺术的品头论足;即使,看似不涉及商品化的国际展览,两岸创作者仍然会步入同一舞台。
台湾经历40年逐渐成熟的艺术市场历程,终将发现近10年呈现意外的复杂变化,不能再如从前一般只顾本土基础盘,也不可能如同20年前具有吸引国外资源进入本土市场的条件;本土的经营者面对的不再是简单的两级市场操作模式,而要因应更多层面夹杂的艺术商品化过程之中;也不再是以本土市场的输入为主力,而寻求输出管道成为市场经营者的新方向。
陆洁明:“5Z”关于优质画廊经营者的职业素质
目前台湾地区包括大小画廊、艺术中心、画店等在内的一级市场参与者大概有400余家,其中比较正式的画廊大概不会超过300家,而通过画廊协会审核达到“高规格门槛”目前之有98家,现有3家正在申请,如果通过,那么2012年将是值得纪念的“台湾地区高品质画廊破百”的一年。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画廊协会”的最大功效之一便是通过不断制定、审核、选拔、监督画廊规格的方式,达到提升整体画廊行业水准的目的。而一家画廊得以获得协会认可的标准和程序是:必须经营满一年;必须最少举办三场展览(有画册、有宣传、有纪录);由一位画廊协会理监事做实地考察并作出简报(主要考察其代理艺术家水平和有无存在虚假商业行为);协会会议上会将画廊提供全面资料(营业资格证、画廊照片、代理艺术家名单资料、展览资料等)传阅十几名理监事;考察并推荐该画廊的理监事做出详细报告;投票表决,票过半数可获得协会认可,而在册画廊同时也需要每年向协会交纳一定的会费。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以筛选、监督为主要形式的画廊协会只选拔和聚拢高品质画廊,而非缔造。高品质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下就意味着高知名度与高回报,而决定画廊品质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其经营者的职业素质优劣。
现代社会讲求信息时代的基本要素“5W”,传统市民文化中也讲幸福水准的“五子登科”,借用这个套式我们将一位优质画廊经营者基本职业素质归纳为“5Z”,即“点子、底子、里子、面子、场子”。
点子:创意能力高低是决定画廊生存能力的致命参数,也是最基本要求,优质画廊经营者需要具备灵动的应变能力、卓越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开阔的眼界来保证其创意能水准和能力,因为策展需要创意、文宣需要创意、发掘和维系客户需要创意,甄选与培养艺术家更需要创意。
底子:画廊经营者的底蕴深度决定了画廊发展的高度。也就是指经营者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积累。首先最基本的是夯实专业基础与出众的职业水准,这是经营者有卓越的眼力甄别艺术家并准确判断其发展前景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画廊经营者几乎都具备一定的收藏或者艺术教育相关的背景与资历,因为这是一个可以站在起跑线上就分出高下的行业。
其次是长远的眼光、良好的大局观和果断的魄力,画廊经营者选择艺术家是看中其未来发展前景,签约第一年通过办展宣传等包装将其推向市场,但是次年展览时发现精品比例有所下降,第三年办展时发现精力分散或者疲态倍现,那么就需要果断与艺术家切割关系,送走“落水狗”需要的魄力不亚于推倒重建,因为很多经营者会因为前期投入和运营无法收回、市场颓势也不甚强烈而继续坚持。
通宵管理、财务、公关的概念,任何商业模式都需要管理和财务,经营画廊亦不例外,而画廊经营者公关能力则绝对了画廊辐射人脉的广度和深度,而人脉资源则直接决定了画廊收藏家群体的建设与艺术品销售能力。
里子:指的是经营者的物质资源积累,通俗的将就是经营着的资金和库存。普通画廊只能做到展售、代销作品,谋求利润分成,自己不参与收藏。而优质知名画廊得以吸引VIP客户与高端藏家的基础就是库存艺术品质量和数量,而库存积累的前提就是经营者囊中的厚实程度。藏家走进画廊的目的不是与经营者聊天喝茶抒发自己的闲情逸致,而是意图试探画廊老板有没有“底货”没露真身,其对这种库存“底货”的窥探会像鲨鱼对献血一样敏锐而极度渴望,而当他一旦发现某家画廊已然“江郎货尽”,他会毫不犹豫地转身就走。所以,画廊经营者必须要具备收藏的实力和能力,只有腰间殷实、库房厚实才能牢牢将藏家吸引在自己周围,手握主动权之后再凭借过人的智慧,拿捏露与不露、卖与不卖之间的艺术。
面子:指得是经营者自我包装的能力。优质而知名的画廊要上好的地段有一个上好的门面。走进门的藏家要在第一刻就开始感受到经营者品位、理念、财力和指挥调动能力。一次性纸杯盛的喝廉价普洱茶、塑料杯子里的低档红酒留不住任何一个VIP客户,这就是“没面子”的细节。而画廊经营者自身的品位、学识、风度、气质、财力则是面子的又一重要指标。欧美知名画廊老板无不皆是“百事通贵族”,不但周身奢侈品搭配得体而高贵,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品位与财力,甚至在言谈中不会被藏家的任何问题难倒,在被这种面子所折服的基础上,藏家往往会在无形中对画廊老板的眼光与能力深信不移。很轻而易举的接受其推介的艺术品,甚至因为这种相信而主动咨询画廊老板该买哪张画。
场子:指的是经营者的对画廊藏家群体的培养和积累。对画廊而言,推介签约艺术家并对其进行包装运作是最简单基本的工作,对于优质画廊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就是藏家群体“场子”的运营。首先是画廊运营者的“护场”,良好的状态是让藏家和艺术家共同成长,也就是让藏家的藏品不断增值不断受益,这样藏家就会不断关注艺术家的发展,进而为艺术家“护场”。优质画廊经营者会在客户开发、保养、服务等工作上做的非常细腻。譬如在画廊老板的记事本上,客户的生日、配偶的生日、结婚纪念日、喜欢的颜色、收藏的品味、家里的装潢风格等等都会被翔实记录。例如藏家购置了一幅新画,画廊老板去其家中帮其挂画,发现书房有一面墙是空白的,如果画廊老板对藏家的喜好了如指掌,他就会针对性很强地推介某件作品。另外,画廊老板会不断地将艺术家的近况告知藏家(新的展览、新的评论、新获得的奖项、市场价格的变动),这会让藏家对艺术家更充满信心,在与人交流时,也会将这些故事传诵得更加入胜。工作如此细致的结果就是藏家群体开始自动自觉地“护场”艺术家,这就是为什么优质画廊经营者鲜有去拍卖场护盘的经历,因为不需要自己护,藏家们自己就不会让流拍或者低价的事件发生,因为一旦一个良好的场子的氛围形成,相互护场就会成为一种必然。
严格意义上讲,开画廊的门槛并不是特别高,一块好场地、几位艺术家、挖掘几位藏家就可以做了。然而一个长久的优质的画廊的经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一家画廊如果能够经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经营者就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尊敬了。
结语:一级市场需要借鉴 二级市场需要支持
严格意义上说《台湾地区艺术市场生态报告》不是一份局限于台湾地区艺术市场的生态报告,而是更多方面地凸显了的两岸市场关系以及迥异之处的分析,原因很简单,“无论岛里的人想出去也好,岛外的人想进来也罢”,两者都是一块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中国艺术市场中的部分,所以我们在考量任何一方的市场特征时,就必然要把整体市场的关系涵盖进去。台湾地区一级市场手握20年先行的经验,很多方面客观上要比内地市场成熟,而其进一步的发展却要更多地依靠内地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级市场某种意义上被两大国际巨头和内地二级市场抢占了过多的资源,所谓的“健康配比”也有些许面子工程意味出来。一、二级市场相辅相成,内地、台湾市场相唇齿相依,通过我们的报告,也许台湾地区一级市场的“软件”加上内地市场一、二级市场的“硬件”,将是一个现阶段较为完美的配置关系,而做到这点,相信对于两岸的市场参与者们而言,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关资讯】
【编辑: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