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最重要的一点是指出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我们知道,手机在很久之前就超越了数码相机,成为最大的影像拍摄终端。那么这两者叠加在一起的效果是什么呢?
数码时代早期时,人们使用数码相机拍照,将大量照片存储在电脑硬盘上,偶尔选取少量比较满意的图片使用图像后期处理软件(如photoshop)修饰美化,并到尚未完全销声匿迹的彩扩店冲印出来。这些少量的照片仅仅用于装点人们的居家(放在漂亮相框内)和随身的钱包里,如果和亲朋好友分享的话,无需冲印成纸质相片,而是将照片数据直接打包发邮件给别人。
然而很快,经济文化及个人生活的全球化,以及互联网时代改变了这一切。人们前所未有地扩展了自己的社交网络,而又真切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全球化和地域的流动性使得人们时常变动自己的学习或工作地点,和原有家庭成员的连接不再那么密切。家庭纪念照成为很少能拍到的内容,每个人只能向自己的内部、深处挖掘拍摄题材和内容,以此确认自己存在的建构。生活琐事被放大、美化、渲染,人们大量拍摄自己的衣、食、住、行,并在网络上寻找精神上的家人来共享。在互联网的Web1.0时代,对应的还是数码相机为主,人们把自己的个人摄影放在专业的论坛上,如旅游论坛、服饰论坛、美容论坛。这些论坛的图片通常是以炫耀式的口吻撰写文字,并佐以图证,展现自己的旅游经验、购买能力、时尚品位等。然而每一个用户只能自说自话,既不了解别人,别人也很难了解到他(尽管可以看帖和留言但对有效交流并不奏效)。
数码手机取代数码相机恰是Web2.0时期最典型的故事,人们开始使用专业的图片上载网站app发布自己的个人摄影,这些网络图像载体自身就已形成一个社交网络,如Facebook,Twiter,新浪微博等,人们不仅可以和亲友,也可以和全球的陌生人用图片进行交流和交往。
手机摄像头的质量不断改进使得专业新闻摄影师都可用其拍摄发稿,给个人摄影提供了可观平台;其次,以Instagram为代表的手机摄影软件以视觉效果多样的滤镜、上传速度较快,可以同时发布到流行的社交网络(Facebook,新浪微博等)的特色使手机用户的个人照片的传播方法和速度便捷。到了手机摄影时代,摄影完全从官方性走向个人化,从私密性走向开放性。
如果说陈冠希“艳照门”事件是Web1.0时代的个人摄影的负面样本,“郭美美微博照片炫富”事件则是Web2.0的社交网络时代中的一枚引发千层风波的石子。人们认识到,以手机作为主流上网终端的个人摄影在社交网络时代可能成为一场大众的视觉狂欢和批评靶子。将私人性的个人摄影演变为开放性的获利视觉媒介,仅仅通过社交网络的大众自主传播,即可获得较高的知名度(也许其中很多是恶名)。
社交网络时代的艺术界和摄影界,“私摄影”的泛滥和个人摄影的视觉狂欢的潮流密不可分。由于数码化的拍摄和后期执行,艺术家既不担心技术上的短板问题,也对拍摄内容没有底线,唯恐不抓人眼球。在这种情况下,私摄影对被摄者(也许就是摄影师本人)或观看者而言已成为一种视觉暴力,反而没有超越手持相机时期的南戈尔丁或荒木经惟。数码相机对于摄影师来说毁誉参半,也许手机摄影在专业摄影者看来则是不入流,因为手机摄影最大的问题是输出照片尺寸的问题,在艺术品市场大画幅照片卖高价的事实下,一般艺术家通常拒绝使用。但是很快手机将会出现千万级像素。那会发生什么?所以,艺术家尚未在最新的大众摄影媒介或思想中汲取灵感,真实情况是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更换自己已有的思维方式。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