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评论危机的经济因素 2012-07-24 10:45: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范美俊 点击:
本报7月19日刊登《稿费VS润笔:美术评论的纠结》一文后,受到广泛关注。今日刊发美术批评家、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副教授范美俊的文章,继续探讨美术评论的窘境和原因。——编者

本报7月19日刊登《稿费VS润笔:美术评论的纠结》一文后,受到广泛关注。今日刊发美术批评家、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副教授范美俊的文章,继续探讨美术评论的窘境和原因。——编者

 

中国历代流传下来艺术批评(简称艺评)典籍浩如烟海,有官修也有私撰。好的艺评往往去伪存真,可以提高民众的审美能力,引导艺术创作健康有序地发展。具体在美术方面,客观地说当下的创作相当活跃但评论这一块却充满危机。约在上世纪90年代,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一向严肃的美术评论开始变味了,一些批评文字的撰写并非出于学术需要,而有着实在的功利需求。

 

近来上海市委宣传部设立了“文艺评论专项基金”,扶助艺评并大幅提高稿酬。自今年7月起,稿酬标准由现在的每千字100元左右提高到300元至600元。文艺界的高稿酬不是没有,但基本上只是个别时髦作家的专利。 笔者近年来写了不少批评文字,但稿费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艺评人也是要生存的,稿费这样低,难怪有的人就向艺术家要钱了。如果批评的对象是文艺生态、商业欺诈、“打造”画派,或是艺术评论自身的假大空等问题,那谁肯为你支付劳动报酬?1993年,笔者在某广播电视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第一篇评论《明星们,珍惜自己!》,既无稿费也没有寄样报。近来笔者陆续发表一些书画评论,稿酬时有时无,基本上每千字60元至80元,估计有的报刊认为没收版面费就不错了。即便是笔者受邀主持的某报某栏目,稿费也不过是每千字100元。一位著名美术批评家多年前就告诉众弟子:想靠艺术批评发家致富,不可能!著名批评家都如此说,还会有多少人坚守这个领域?这些年全国这么多的美术理论专业的硕、博士,但真正介入批评的人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一是要干好这一行,需要扎实的学术积累和敏锐的艺术眼光;二是靠艺术家的润笔费生存并不靠谱,还不用说因为评论会引发争议和官司。

 

由书画家提供润笔费的评论,长此以往其弊端是相当严重的。第一,以为批评就等于表扬。艺术家都付费了,你敢说别人不行、作品不好?因此,大量美丑不分、质量低下的艺评充斥世面,这些评论往往挖空心思地寻找一些角度表扬:若有些艺术水平还行就直接命名为大师、巨匠什么的,若水平较差就说他很用功来日方长,若完全没有什么传统功底就说他敢于创新(其实是乱来),或者干脆“顾左右而言他”……第二,以为艺评就是作品批评。其实,美术批评不单是传统意义上对作品、创作或画家等方面的评论,还包括揭示画坛的假丑恶、艺术市场的弊端等多方面。第三,以为艺评只要出钱就可以搞定。现在操作一个画家的基本逻辑是:先创作一批作品,再花钱买评论在媒体上进行学术上的肯定和宣传,最后才是花钱搞巡展和市场炒作,其中评论是必要的工序,批评家因此成为备受诟病的“食腐肉者”。第四, 部分媒体和艺评人因趋利而使得批评失语失信。现在回看几十年前这些纸页泛黄的美术报刊,依然能够从其简单的文字组合中看到思想的闪光点和跳动着的时代脉搏,而反观现在有的批评,我敢说有的连艺评者自己都不信,遑论对他人有所影响。1993年部分批评家订立了收费联盟,这势必导致批评失节,有的人甚至因受人钱财而替人消灾,一些谎话连篇的艺评文章的出现也就不是怪事。

 

艺术批评的问题与危机,其症结当然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术批评家行业无法通过自身的智性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而体面地安身立命,现在不依附工资等收入而单靠艺评维持生计的职业艺评人少之又少。与掌握一定资源的著名美术家相比,艺评人普遍弱势。笔者曾试图访问某著名画家却被怀疑是傍名人,不禁让人哑然失笑。而一些三四流甚至不入流的书画家,往往也要比一流的批评家过得好。数年前某国画家的画价是两万一平尺,他请朋友吃饭,买单后对大家说:“这次请大家吃饭只花了一个平尺的钱,实在不好意思。”按现有的稿费标准,不知道发表多少篇评论才能请大家吃上这顿饭。如果媒体不付稿酬或是稿酬很低,作者的投入与产出从经济角度看完全是“反效益”的。另外,无论是连夜赶写还是历数月而成的评论,往往稿费都一样,并没有实现优质优价。难怪,近年来不少批评家都开始画画了。有人说美术评论是一个耐得住寂寞和清贫的事业,这未免把批评工作者当圣人了。

 

过去因为经济因素介入批评,逐渐导致艺术批评的畸形发展。现在上海以经济资助手段对艺术评论加以扶持,也是经济社会的一种经济行为。显然,基金的设立是好事,但接下来的任务还要把好事办实,希望在繁荣文艺评论、促进文艺创作方面能够开一个好头。

 

有了高稿费,艺评未必就可以放心,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不少工作需要做。比如,提升报刊的编辑力量和水平,规范各种软性广告,制止艺术家、媒体和艺评人的灰色“寻租”等等。特别要警惕艺评媒体在审稿、发稿方面的人情世故甚至是利益交换。就笔者的观察,过去某些报刊的批评栏目仅仅是几个圈内人的事。时下,一些以高额稿费(有的高达十余万元)吸引好稿的论坛引人关注,但入选者多半也是圈内人,有的文章甚至早已公开发表。因此让人怀疑:这是个别人耗费某项经费的经济行为,而征稿只是一个幌子而已。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