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与艺术鉴赏的完美结合 2012-07-26 14:33:0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傅熹年 点击:
启功先生66岁小结人生时写《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

启功先生66岁小结人生时写《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并幽默自谓“有化忧为喜的本事” ,还想刻一方“一笑了之”的印章。

 

2012年7月26日是启功先生百岁冥诞,岁月如流,他离开我们也已有7年了。这7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仍时时浮现在眼前。愈感到先生学术之渊深广博,对人之坦诚热情,对后学之循循善诱,实令人永世难忘。我长期得到先生的多方面教诲。虽然说“夫子之道,仰之弥高” ,但作为先生的私淑弟子,也略窥门墙,更加体认到他在我国传统文化史、艺术史方面取得的多方面重大学术成就。

 

启功先生精于鉴定古代法书绘画和碑帖,世人都以大鉴定家目之,但详读先生有关撰述,其学术之渊深、涉猎之广博、鉴定之精审,特别是研究之旨趣、目标,实远非一个“鉴定家”的称号所能概括的。

 

启功先生在所撰《山水画南北宗说辨》中就开宗明义指出:“我们绘画发展的历史,现在还只是一堆材料,在没有得到科学的整理以前,由于史料真伪混杂和历代批评家观点不同的议论影响,使得若干史实失掉了它的真象。为了我们的绘画史备妥科学性的材料基础,那么对于若干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批判,对于伪史料的廓清,我想都是首先不可少的步骤。 ”数十年来,他的大量研究工作和撰述,如《古代字体论稿》 《兰亭帖考》 《论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考》 《平复帖说并释文》 《山水画南北宗说辨》 《戾家考》等,都是围绕着为书法史、绘画史“备妥科学性的材料基础”和对“伪史料的廓清”这一总的目标而进行的,所研究都是这些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和著名的历史公案。但他举证充分,说理明晰,故虽考证极其精密,但不失大的宗旨。启功先生在研究古代文物和艺术品的同时,也注意利用其所含的资料来考经、考史。在《米芾画》一文中,因郭天锡所跋的日月干支与史不合,而郭跋又为真迹无疑,因而推知当时所颁之历即如此,并引申说:“世习称金石足以考史证史,自近代发现古简牍及写本以来,又知出土文物足以考史证史,不知世所视为美术古董之法书墨迹,固为未摹刻之金石,未入土之文物也,又岂独书法可赏已哉! ”这又是先生学术与艺术贯通,能取得他人所不能得的成果之例。

 

《古代字体论稿》是先生通过对字形和书风两方面去研究古代字体发展的专著。这问题历代都有人进行研究,但或因学识不足,对丰富而多有歧说的文献记载未能理清;或限于目力和见识,不能把所论字体与实例准确对位,甚至受流传谬说误导,引用伪迹、伪物,大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启功先生既对古代文字学有深入研究,又极熟悉历代文字实物并重视考古方面的新发展,以文献记载和实物互证,从文字发展由繁趋简、由象形至符号的变化规律出发,对史籍所载各种字体、书体逐一考证,举出其实例,并理清诸字体、书体间的继承邅递关系和主流与分支的关系,以及正体与艺术化变体的关系,条分缕析,极有说服力地阐明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字体、书体的特点和发展演变关系,解决了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问题。这里关键之处是先生既有深厚的学识,又有对实物的鉴别洞察目力,他把二者结合起来,遂能取得超越前人的成果。

 

启功先生在释文方面又一重要的成果是为黄庭坚《诸上座帖》作释文。此帖用狂草写成,纵横恣肆、墨渖淋漓,往往逸出法度之外,所书又为禅僧语录,用词生僻诡异,机锋迭出,历来号为难读。先生熟悉佛学,多读禅僧语录,又对各体草书及其变体深有研究,故能举重若轻,全文释出,了无滞碍,解决一个传统难题,极为同行、同道钦服。此项工作先生未撰专文,其释文附于《故宫博物院藏历代法书选》所影印的此帖之后,读后可以了解先生在这方面的渊博学识。

 

发现武则天发愿写经残片《武则天所造经》是启功先生深厚文化史与艺术史结合取得成就的又一例证。上世纪60年代初,先生在文物局设立的文物研究所看到一批新入藏的敦煌写经残片,虽都是片玉碎金,但有些书法颇精,有的具有时代特点,引起他的注意,遂择优索取了几张照片,留作研究资料。启老对其中一张书法秀美潇洒、毫无经生书的残片最为欣赏。在欣赏书法之余,又详读其文字,发现它是一篇为其亡母祈福的写经发愿文残段,而最令人惊诧的是竟然发愿要写《妙法莲华经》 3000部。《妙法莲华经》每部7卷, 3000部即21000卷,实是一件极浩大的工程,断非寻常人家所能做到。先生又注意到卷中发愿人称其母为“太原王妃” 。而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记载,咸亨元年九月甲申,武则天母杨氏卒。九月壬子,加赠司徒周忠孝公武士彠为太尉、太原王,夫人为王妃。可知此残片上所书“太原王妃”为武士彠之妻,亦即武则天之母,其卒在咸亨元年。则此发愿写经残片应即书于此年。但武士彠子女都可称杨氏为“先妣” ,为此,先生又详查《旧唐书》 《新唐书》及《资治通鉴》 ,发现至乾封元年,武则天的兄弟姊妹都已死去(大部分是被武则天迫害死的) ,至咸亨元年杨氏卒时,有资格称其为“先妣”的只有武则天一人,这就有力地证明这件写经残片的发愿人是武则天,是武则天命人写的。因当时武则天尚是皇后,其“制字”是她称帝后于天授元年十一月发布的,故所写仍是通用书体。

 

上世纪初敦煌出土了大量写经。其中少量写有纪年、发愿者及书手姓名,但能证明是武则天发愿所写的,迄今所知只此一件,当是发愿所写3000卷中一卷的残片。其书法也秀美潇洒,毫无经生书的习气,极为难得,具有较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发现此残片是启功先生敏锐的艺术审美水平和深厚的学术功力相结合取得成就的例证之一。

 

从启功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多方面成就可以看到。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充实了他在书法史、绘画史研究和书画创作上的文化底蕴,而书法史、绘画史研究和书画创作实践又有助于他对传统文化作开创性探索。他在书法绘画上的成就和学术研究成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考虑到先生在本职工作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在古汉语语法和诗文声律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如果世人仅以鉴定家和书画大师待之,似乎就不够全面了。 《元史》载元代史官杨载在评论赵孟頫的成就时曾说:“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希望这里所述的对先生在艺术和书画鉴定领域卓越成就的体会不致以偏概全,转移了学者对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这一重要学术领域上的创造性成果的关注。

 

相关链接

 

纪念启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本报讯今年是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 7月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文联、九三学社中央、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主办的以“百年启功与中国文化传承创新”为主题的纪念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举行了揭牌仪式。启功书院旨在继承与弘扬启功精神,深入挖掘启功先生终生挚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涵养之功与教育之能,将致力于实施传统文化传播和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建设计划、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和世界汉学发展计划、传统文化教育和青少年文化成长计划。

 

多位书画家向北京师范大学捐赠了书画作品,以共同纪念启功先生。据悉,启功先生百年诞辰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还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纪念启功百年遗墨展、出版《启功全集》 、纪念启功诞辰100周年艺术作品征集公益活动、制作并展映启功先生纪录片、拍摄人物传记片《启功》等。

 

又讯7月2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文联、九三学社中央、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纪念启功先生百年诞辰——启功遗墨展暨《启功全集》首发式”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该展览将持续至8月4日。展品选自部分大学、出版单位、国家行政机关和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均为启功先生的代表作。

 

启功日记

 

赴香港讲学( 1982 . 3 . 3 - 4 . 6 )

 

3 . 7星期日上午与吴羊璧、曾君访李启严,看其藏品三件,文衡山小楷古诗十九首及陶诗数首最佳,古缘著录者,《黄庭经》有王弇州跋,塗笔作双勾,张猛龙碑平平。

 

参加兰亭笔会( 1987 . 4 . 7 - 4 . 30 )

 

4 . 23午睡欲醒时梦慈亲与先妻,忽痛哭,听枕前大声坠下,遂醒,以为收音机坠地,再看机在枕边,而壁上所挂镜框坠下砸扁灯罩,镜框插入床头桌下,玻璃未破,不知是何解也。赴香港筹备励耘奖学金义卖展

 

( 1990 . 5 . 31 - 6 . 9 )

 

6 . 6星3今日陈万雄谈余之韵语,虽有礼貌性之夸奖,却亦道着实际,谓五四以来,所提倡之语言为诗文,但诗仍停于两极,旧体的人仍不懂,新体的人亦不懂,且脱离民族语言,不能上口背诵,谓余此作,开辟新路径,解决语言入诗的问题。此类评论,在京亦同两三次矣,昔于思老谓余谐语诗,云你们莫看启功此作(不合传统)可笑,“将来不定谁对呢” ,亦预言有见者,今日自问,亦纯属偶然,原来并无远见如何如何,曾云“不行书信运气” ,学术何独不然!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