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审美标准的确立 2012-07-27 09:23:15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董江海 点击:
在中国书法史上既作为摹本法帖,又兼对书法艺术理论进行完整论述的书法文献,首推唐孙过庭的《书谱》。《书谱》的意义远不只是练习草书的范本,更是阐述中国书法艺术美学系统理论的开篇巨作。

 

在中国书法史上既作为摹本法帖,又兼对书法艺术理论进行完整论述的书法文献,首推唐孙过庭的《书谱》。《书谱》的意义远不只是练习草书的范本,更是阐述中国书法艺术美学系统理论的开篇巨作。本文从《书谱》中解读出师承标准、技术标准、创作标准、美学特征、批评理论等五方面审美标准,从而奠定了中国书法审美的基本范式,初步确立中国书法艺术审美标准的框架,今天的书法审美仍能从《书谱》中找出现成的答案。

 

关键词:师承、创作、审美、标准。

 

在中国书法史上既作为摹本法帖,又兼对书法艺术理论进行完整论述的书法文献,首推唐孙过庭的《书谱》。《书谱》的意义远不只是练习草书的范本,更是阐述中国书法艺术美学系统理论的经典著作。

 

《书谱》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统一中建立起书法审美理论的奠基之作,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成就和他的书法理论成就相辅相承,成为唐以后中国书法艺术审美品评的灯塔与标杆,为中国书法审美标准的确立给出了答案。

 

一、中国书法审美标准的确立之一——书法师承标准的确立

 

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文圣孔子周游列国,聚徒三千,从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师徒传承,教学相长的美德。这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激发天性的恢恢古风,成为中华大地各个行业师徒传承的楷模。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的传播更具师徒传承的特性。

 

孙过庭在《书谱》中首先推崇钟张、二王,开篇即语:“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他用详实简洁的语言为后人指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师法鼻祖,“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当然,由于唐朝李世民把王羲之推为“书圣”,孙过庭不乏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书谱》云:“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王羲之的书法为各代人赞赏,可做为效法的宗师。现在看来,经过宋元明清诸代相传,孙过庭的观点后人大多认同,以此为学书师承正路的观点也被普遍接受。

 

孙过庭《书谱》的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他的书法上追“二王”,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评价颇高,宋米芾评其书:“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①,宋人的推崇证明孙过庭《书谱》是唐以来,传承“二王”最好的范本,清朱履贞:“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馀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②,可见孙过庭之《书谱》无论从书法艺术角度还是所论书法观点上基本上师承了二王,并把今草笔法在二王基础上向前推进了许多。

 

《书谱》告诉我们学习书法师承正脉很重要,我认为学习书法一生须拜好三位“师傅”。

 

①拜好一位古代大师为宗 即继承传统,以一种古帖为宗,涉猎多种法帖兼容并蓄,是学习书法的根本。孙过庭《书谱》说“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积虑专精,时逾二纪。”孙过庭拜前贤钟张二王为师,今草书法成就显著,昭示后人。

 

前人书法代有成就者浩如烟云,如何选择古师法帖,是摆在我们今人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溯本求源,直追魏晋当然是正本根脉,但寻碑或求师于宋元明清诸代名家也未偿不可,关键是如何选择(本文第二部分②将论及如何选帖)。

 

②拜好现代高手为师 即横向选择,寻找现代高师,指点迷津,少走弯路。《书谱》云:“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也就是学习古代传统而不排斥现代好的东西,但不要被现代的一些俗的、不好的东西所蒙弊,所以选择拜好现代高师也很重要,否则的话,学书法“实恐未克箕裘” (《书谱》语)。

 

③拜自然为师 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从书法以外吸收学养,至关重要。《书谱》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孙过庭从自然现象中感悟书法之奥妙,妙化自然之灵气,创作出超神入化的传世之作。

 

立足传统,不管是对书法的创作来讲,抑或是对传统书法理论的研究来讲都很重要。所谓传统,都不是凝固的死水,而是一条涌动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文化来讲,尤其应当强调传统不仅是地理的、空间的范畴,而且是历史的、时间的范畴,越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就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具性——书法艺术更是这样。书法做为传统艺术,表现民族文化特有的思想感情,由于其书法本体的民族独具性而更加彰显其本质性,这种强烈的民族化表现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作品艺术高度的标准。所谓师承,就是在追慕前贤的过程中,进行继承与创新。面对古老民族文化,我们无法回避对之取舍与理解,任何抛弃传统,绕开法帖,企图找到所谓书法创作的捷径,都是徒劳的。从传统入手,选好古帖,把脉师承,回归正路,在名师指点下理解、临摹,在大自然中体味、感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突破,才有可能创作出好作品。

 

二、中国书法审美标准的确立之二——书法技术标准的确立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文化与技术的统一体。从内容和形式中玩味技法,应当是中国书法审美品评的先决条件。然而一定的历史时代,在艺术趣尚和审美心理上略有不同,比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之论,这反映了书法艺术在各个朝代的趋向有所不同,直接或间接受到当时社会背景,文化历史等诸方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书谱》就是在“唐尚法”这种大背景下,给出了许多书法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运笔方面提出许多要求,故唐宋间亦称《书谱》为《运笔论》。

 

①正确的学习书法态度

 

孙过庭提出学习书法,首先在主观上要有正确的态度。他从反向批评了错误的学书态度:“曾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廖哉!”这就是现实社会浮躁的书法界的真实写照,真是一语中的发人深省。《书谱》告诫我们学习书法的正确态度是:“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

 

学习书法始终以谦虚的态度,戒骄戒躁,才能有所成就。《书谱》语:“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有些人鄙视自己的作品,而有些人却过高估计自己的水平,沾沾自喜,到头来终无成就。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好学,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②学习书法的入帖与出帖

书谱》告诉我们学习书法所要经历的两个阶段,即入帖和出帖。

 

入帖就是能准确,生动的临摹与原法帖外形及内涵极为相似的水平。首先,我们必须把古人法帖看作是书法学习的先决条件,同时,强调取舍,以审视的眼睛去观察传统书法墨宝,强调自我审美知觉的选择,即根据自己的第一感知喜好选择古人的法帖,作为进入传统书法练习的出发点。选好帖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书谱》语)。也就是要用心观察,贵在入帖。唐以后历代有成就的书家无一不是从临摹古人法帖入手的,这正是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原因所在。孙过庭在《书谱》中还指出,学习书法,如果能做到:“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意在笔先” (《书谱》语)的程度,经过不懈的努力,就会做到“食古而化,入古出新” (《书谱》语),写出个性,写出自我,自然而然进入“翰逸神飞” (《书谱》语)的境界。

 

③书法用笔与不同年龄的学习

 

草书的用笔极其丰富,内涵深邃,它涵盖了行书、楷书、篆隶的各种笔法。《书谱》是孙过庭用今草书就的,它用笔独到,中锋、侧锋并用,或藏或露,忽起忽倒,变化莫测,纵横洒脱,笔法丰富,发展了书法笔法语言。

 

《书谱》:“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书谱》中提出的“执”、“使”、“转”、“用”等笔法,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执”是执笔之法,写大字执笔要高,写小字执笔要低。年龄不同,执笔也有区别。年龄大,经验多,执笔就高(深);年龄小和初学者,执笔就低(浅)。年长者理解力强,也就是所谓的“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 (《书谱》语)。年少者模仿力强,临摹准确,即“学成规矩,老不如少”(《书谱》语)。这里辩证地指出,对于年少、年老学习书法各有不同的特点。(指书写唐及以前小字而言,今日榜书r执笔另当他论)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