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书法审美标准的确立之五——书法批评理论的确立
《书谱》是一部理论巨著,但因其文辞深奥,旨意遥深,历史上许多人认为其乃天书,无法读懂,只把它作为法帖摹本,其实它已将书法各个方面的道理“推阐几近”(《书谱》语),更重要的还是书法艺术批评史上的开山鼻祖。
《书谱》云:“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目击道存”是《书谱》的思维方式。从古希腊的西方学术开始多是从客观的观察和形式逻辑的分析为基础,它要求排除主观条件以确定对象的因果关系,而《书谱》的思维方式,恰恰是西方学术思想的反向思维。
将道家哲人对于人生过程的体知、书法家对于书法技法的领悟、书法理论对于书法本体的省会这三种心理活动统一起来,正是《书谱》批评思想的基础。对于书法审美感觉,是不可能靠形式逻辑而只能靠直觉的主观意识去体味而感知的。而所谓“比物取象,目击道存”⒂。它强调超越时间,因果和静观的体知,又要求超越经验的世界而进入实际技法,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状的批评思维和道家玄学、魏晋名士所表达的艺术观和认知宇宙观相一致。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对草书创作的专门性的艺术理论批
评始于汉赵壹的《非草书》,但是比起长于分析的《书谱》来,赵壹的《非草书》只是一部对草书点悟性的批评,是站在儒家思想上责难草书不合乎正统思想和社会伦理的点悟性的论述。而《书谱》是一部以内容和形式的综合中达到统一而建立书法美学理论的巨著,可以说唐孙过庭《书谱》是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一部开宗立派之作。
它对当时书法批评有鲜明的见解,《书谱》讲:“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
而历代书法对于书法批评论述大多是表面论述,孙过庭独树批评之大旗,引领风骚,令我辈敬畏。
他说:“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语过其分,实累枢机。”听说家里有南威那样的国色天姿,才有资格议论美女的姿色;有龙泉那样的利剑,才可以评论别人的剑是否锋利。如果话说的过分了(实践起来很不容易),这对于阐发思想的枢要是有损害的。书法批评的基础是什么?首先就是要评论别人的书法作品,评论者本身必须具备深厚的书法艺术功力和书法艺术理论修养,如果自己水平很低,见解又跟不上,如何能品评别人呢?
再看:“余乃假之以湘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竟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这段话是说,于是我便有意弄假,把写好的字用凌娟装潢起来,写上古人的名目。这样那些所谓有论者的看法就不同了,一般的人也学着他的意向评说,大家都夸赞笔调怎样清秀,却绝少涉及书写上的失误;这些就象惠侯的爱好赝品,叶公的惧怕真龙一样。由此可知,伯牙的不复鼓琴,确实有他的道理。
“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像蔡邕对于琴材不乱加赞赏,伯乐(对于马匹)不随便回顾,因为他的鉴别的识力精妙圆通,不留滞于寻常的耳闻目见呵!
以上这些话,孙过庭精辟地论述了书法品评者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评论别人的作品,不要被一些世俗的偏见或者是随波逐流的敷衍态度所蒙蔽,人云亦云固然不好,恶意诋毁更是不可取,真要做到品评作品严肃认真,有理有据,让其心悦诚服,赞赏作品客观实际,识透精妙,让其内心感动,这便是《书谱》对于书法艺术批评理论的贡献。
综上所述 ,《书谱》无疑是唐朝书法艺术大繁荣时代的艺术结晶,它昭示着《书谱》为以后的书法艺术审美趋向指明了方向,它确立了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它给出我们完整的答案——师承标准的确立、技术标准的确立、创作标准的确立、美学特征的确立和批评理论的确立,这五个确立正是《书谱》对现代书学的贡献。然而,随着晚清碑学的兴起,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书法的发展,引起了有识之士对书法的深度思考。他们在继承与创新探求中,不断思考,不断追求。将最丰富的意味用最简约的笔墨线条表现出来,写出书法的本质内涵,其书法作品表现出来的是寓意深刻的激情、灵动深远的意境,通过间接有限的直接性,追求无限的间接性,犹如音乐的“此时无声胜有声”⒃,绘画的“大象无形”⒄、“虚实相生”⒅,诗论中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⒆一样,是书者对生活感悟后主观意念的、利用书法本体所能承载的表现形式的完全释放。
这样学习书法最大的智慧便是彻悟,最深的韵意乃是静穆,最好的作品就是流传,最高的境界仍是自然。
中国书法审美标准的确立——《书谱》的贡献。
论文注释:
①宋米芾《海岳名言》句。
②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语。
③《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
④李煜《书评》语。李煜,五代十国南唐后主,著名词人,精于书画,通音律。
⑤《宋论》卷七,第134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⑥“殆天巧之偶发,岂数觏哉?”(《古诗评选》卷四,第28页上,张协《杂诗》评。)
⑦《诗式》、《历代诗话》上第29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⑧汉儒董仲舒:“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⑨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
⑩《老子》(六四)(十)
⑾《老子》(六四)(十)
⑿钟嵘著《诗品》,诗歌批评家。魏晋南北朝南朝人。
⒀司空图著《二十四诗品》晚唐诗人评论家。
⒁谢赫《古画品录》语,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
⒂许印芳《二十四诗品跋》、《诗品集解·续诗品注》第73页。许印芳(1832—1901年),云南红河州
人,近代文学家、教育家,论诗有名。
⒃唐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⒅为了加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们常常用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营构意象,创造意境,后也用于绘画中。
⒆南宋诗论家严羽妙语。著有《沧浪诗话》。
【编辑: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