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中国早期摄影作品 2012-07-27 11:01:47 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梁小岛 点击:
美国民间艺术收藏及研究机构盖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去年为一批馆藏的极为珍贵的中国早期摄影作品举办了一次展览,取名“丹青与快门:早期中国摄影。

早期中国摄影

早期中国摄影

 

美国民间艺术收藏及研究机构盖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去年为一批馆藏的极为珍贵的中国早期摄影作品举办了一次展览,取名“丹青与快门:早期中国摄影”(Brush and Shutter:Early Photography in China),并同时推出同名的学术论文集。该书入选2012年克朗兹图书奖(Kraszna-Krausz Book Award ),后者是影像艺术类的图书的至高荣誉。

 

中国摄影史特别是早期摄影史的研究,近年来在海内外学术界不断升温,也引起了收藏界的关注。而对摄影作品的不同读解,对深入艺术史甚至对中国社会的演变的探讨,也提供了不同的参考依据和资源。

 

香港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丹青与快门:早期中国摄影》的中文版,而在上周开幕的香港书展上,此书也作了华丽的亮相。

 

据报道,2011年盖蒂研究所举办的早期中国摄影展,是美国自1978年以来在同主题内举办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摄影收藏展的策展人范德珍(Frances Terpak ),是盖蒂研究所摄影收藏的开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也是《丹青与快门》一书的编辑之一。在准备展览前,她邀请所内另一位同事、建筑史专家郭杰伟(Jeffrey W.Cody)加入合作,后者曾在中国工作生活长达10年。

 

2003年,盖蒂研究所购进一组中国早期摄影作品约2千件。随后,他们便展开对此新的收藏领域的研究,发掘那些以往未被人注意的新领域。和过去曾举办的中国摄影作品展只关注西方摄影师作品不同,范德珍和她的同事们将注意力给予那些学习、并积极参与摄影活动的中国摄影师。而在随后编辑出版的论文集《丹青与快门:早期中国摄影》中,摄影在清代以来的中国的普及和流行,不同种类(肖像、风景和全景)摄影作品内涵的解读,以及对中国摄影师的歷史脉络的整理,也体现了编辑兼策展人和研究者的用意。

 

为了更好的了解《丹青与快门》背后的策划和研究工作,记者通过电邮对两位编辑进行了採访。

 

问:记者

 

答:编辑郭杰伟(Jeffrey W.Cody)、范德珍(Frances Terpak)

 

问:可否介绍一下编辑这本早期中国摄影论文集的背景?从书中我们了解到还有一个与此书同时进行的同名图片展“丹青和影像”。能具体谈谈这个情况么?

 

答:坐落在洛杉矶的盖蒂研究所,作为盖蒂中心(www.getty.edu)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全世界的人保存和展示世界上优秀的艺术遗产。在準备这本出版物和相关展览期间,我们举办了一个为期2天的工作坊,并邀请中国的以及世界各地的亚洲学者共同前来鉴赏这批中国早期的摄影作品。作为工作坊的成果,我们邀请了4位学者为本书写了论文,并与去年2月开幕的“丹青和影像”图片展(www.getty.edu/research/exhibitions_events/exhibitions/brush_shutter/index.html)配合起来。

 

我们希望这些学者以各自不同的学术背景,能对这批摄影作品提出不同的观点。因此,你会看到这四位学者中,有3位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北京(巫鸿)、台湾(胡素馨)和香港(黎健强)。

 

我们出版刊物和举办展览,其中一个目的是希望能尽可能多的探索早期中国摄影的问题。另一个目的是,我们也希望展示19世纪中国画艺术(以毛笔为象徵)和新的摄影媒体(以快门为象徵)之间的歷史渊源。此外,因为这本书和这次展览,来自世界各地方的学者能够对盖蒂在中国摄影领域的收藏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利用这些收藏进行更多的学术研究。

 

问:从这本论文集的一些论文中,我们了解到中国早期摄影活动其实比我们想像的要活跃得多,儘管曾有种说法是那时的中国人害怕摄影,因为担心他们的灵魂会被带走。但这些论文告诉我们事实并不尽然,而且摄影甚至帮助了中国的现代化。这是此书想带出的观点么?

 

答:关于如何定义“中国现代性”的问题会很容易成为本书的一个主题,儘管我们并没有刻意将摄影直接和“现代”这个复杂的概念联繫起来。相反,我们觉得如何去理解中国清朝摄影作品裡丰富的文本含义更为重要。中国艺术史方面的杰出学者巫鸿,在本书序言裡就介绍了如何研读中国早期摄影作品的不同方法,而本书中的其他论文也尽量从这个方向出发。

 

我们努力做的是为这些摄影作品打开更多读解的窗口,而不是去合成某个完整的学术体系。中国歷史性的摄影作品研究,相对而言是比较新的领域,因此我们希望能深化这个领域并总结出一些观点和结论,也将摄影作品作为理解人文历史、殖民主义、科技、美学等领域的一个侧面去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问:这本研究中国早期摄影的论文中,有很多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跨学科是摄影学术研究的一个趋势么?

 

答:摄影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本身就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所用,因为摄影作品可以被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读到”,而不像一般文体有时需要先被翻译。所以,盖蒂研究所的一个目标之一就是要让我们在中国摄影方面的馆藏,通过展览、出版乃至互联网,让更多的人看到。

 

问:这本论文集裡也谈及了不少中国的摄影师和他们的作品,也讨论了早期中国摄影的普及和接受问题,后者一直被学术界忽略,而香港学者黎健强的论文,更指出摄影理论早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是否摄影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之一?为什么这些问题对你们而言这么重要?

 

答:从1839年摄影技术被发明以来,它就是世界範围内,人们理解某个地区和事件最重要的手段。中国之所以在摄影歷史上佔据一个特殊的位置,是因为从晚清到共和国这段时期,摄影发生之早之快,是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此外,摄影也与当时中国发生着的丰富的文化转变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从很多方面看,早期中国对摄影的欢迎程度——比如很多中国摄影师对此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也令当时的中国在全世界製造业、科技和艺术处于领先位置。

 

摄影在早期中国的接受问尽管是这本论文集的重要主题,但也只是被早期研究者忽略的主题中的一个。

 

问:这次收录在这本书裡的图片是盖蒂研究所于2003年买下的。能否介绍一下盖蒂研究所对中国早期摄影图片这个歷史资料整理和收藏的情况?

 

答:在盖蒂研究所拥有的中国摄影图片,年份主要集中在1850年到20世纪早期之间。我们有超过2千件的藏品,包括相册、单幅摄影图片、折叠的全景图、以及名片格式肖像(CDV)。拍这些摄影作品的摄影师,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我们希望能继续扩大对中国摄影的收藏,这样可以为将来举办更多的展览,启发更多的学者进行创新性的学术研究,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问:有哪些其他有关早期中国摄影的项目正在进行中?

 

答:盖蒂研究所的摄影藏品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支持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我们持续外借我们的馆藏,并免费提供藏品的复製品。比如着名的华裔新闻摄影师刘香成(Liu Heung Shing)就曾复製了一些我们在2011年时举办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展览作品,之后他将这批作品带到北京世界艺术馆以及中国其他城市进行展览。

 

我们的使命是支持学者和公众,因此我们非常愿意通过更深入的合作建构我们在中国摄影方面的收藏,并让它们为更多人所知、所用。比如,今年10月10号到13号将在北京大学举办、由盖蒂资助的名为“相遇清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交流”大会(http://qingencounters.weebly.com ),摄影研究将会是交流会其中一个主题。

 

我们也希望这本书《丹青与快门:早期的中国摄影》的中文版,能引发更多的人对中国早期摄影、乃至对中国的兴趣,以及中国学者对我们藏品有任何新发现,我们都将非常高兴。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