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碎泉》
大抵从明清以后,愈加讲究书画灵性的文人们就开始对“匠气”二字颇有微词,至今无论是在文坛还是艺术界,谁的作品如果被评论道匠气过重,大概都要郁闷上几日,然而在前卫艺术愈发灵性得让人摸不着边际的时候,几分脚踏实地的匠气反倒是最或缺的。
前波画廊的李洪波、魏明、叶森、王雷四人联展的名字就叫做“匠气”,他们四人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学生,在央美早有“四大匠”之称,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则是他们的老师吕胜中。
四个人的作品错落在展厅内,各自风格很明显,在坚持自我情感的同时相互照应。
李洪波是拉花匠,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端午节民俗手工艺“纸葫芦”,眼看着薄纸变成了花篮、灯笼,作者进而从纸张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不拘泥任何形态,于是你能看到作品《木头》就真的是一截尺寸可变的木头,纸的意义在这里得到了延展。
魏明则是一位修补匠,他的作品很少有完好无缺的,裂缝、破洞上的修补强调了物质世界的可修复性,展览上那只打碎的杜尚小便池和布满裂纹的镜子都是这种思虑的体现,你能够破坏或者摧毁,但现实物质世界还是可修补的、带有机会的,进而全新的。
吕胜中叫王雷织衣匠,在四人的作品当中,王雷的作品是最完整且具有美感的,一组以卫生纸为原材料编制而成的衣衫《手织手纸》格外引人注目,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指的就是让生活中并不具备美感的事物变得动人起来。
叶森的作品则是以木头、金属为原材料为主,在跟老师吕胜中去潘家园看了老玩具“瞎掰”以后,他的新作品中也满是“瞎掰”意味的雕刻,在一段原木上雕刻出相互连接的锁链,通过这种方式拉伸开更大的尺寸,原木的质量并没有变,却因受了刀刻而变得更有韧性,作品俨然充满哲思。
老实说无论是缝补还是雕刻,这些作品艺术的细致有余、生活的粗糙不足,这些技艺也或许并不足以使这四人称之为匠人,但能在浮躁社会中保持一颗匠人心,就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