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续传统书院教育的完整性
主持人:向西方借鉴,也向中国传统汲取营养,书院的要素是如何融合在象山校区的?
许江:传统的书院已经不在了。我们通过重返遗址遥想追忆往昔,比如得山壑风气的万松书院和在白堤和孤山交界处的崇文书院。曾国藩说人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是进德和修业。中国传统书院里,进德和修业相融。
西方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著名哲学家怀特海,1940年代的演讲录里指出古代的哲学家热衷于传授智慧,而今天大学卑微的目的就是教授众多的科目,这表明几百年来教育的失败。怀海特70年前已意识到今天大学分科教育的一些弊端。我们强调书院教育,就是要呼唤心智和知识教育的完整性。
望境中的大学教育 相望相问青山孕育挑战勇气
主持人:从西方现代教育的丰富内涵到中国传统书院心智和教育的完整性,这里面体现了大学之道,你提倡的大学望境内涵是什么,如何表现?
许江:对象山校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它实的部分——建造语言。虚的部分是它和青山之间的关系,即大学的望境。象山建造有许多独特的门、窗和走廊,它们是一些远望青山的不同界面,学子们朝朝暮暮从这里经过,看到了青山的四季,也在相望青山中看到了自己心灵的成长。
这些界面各有其独特的框架,以一种矛盾的方式在暗示着我们的观看。唐代王维画《辋川图》,辋就是框架,就是将山川如此这般地框起来,让我们相望。现实中我们如何超越表象看到内在,超越个体看到整体?这些门、柱、长廊、风景都给我们以心灵的暗示:以怎样的方式切割我们的视野,同时又重新构建我们与青山的关系。
我今天特意带了象山三号楼的大山门照片。这个黑糊糊的框就是门框,门框之外是一座独立的青山。有一段时间我在三号楼里边画画,每天黄昏走出来,闻着青草的香味,看到夕阳下的余晖,想到了唐代皇甫松的诗,“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这首诗都是问:问水,问山,问远,问时。在这里眼与心,望与问,演化成了一种心灵的发问和问答。包括刚才看的一个拇指电影,是宋代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个人正在看这个溪山行旅图,看着看着逼近到山体的细部,悄悄地转换,退回来,他正在远望这座青山。这讲的就是如何让古人的相望活在我们的心灵以及对真山真水的观看当中。
今天,大学望境中的学子们不要把山水看作一种奇观,一种图式,而是要由此养成一种生意,一种胸壑。德国诗人里尔克曾经说过“人的山水化”。青山的远望让所有的人在青山的深处,在缓慢的山水相印的过程中,收获无限独立却又可资共享的生长之根。王澍设计了象山的校区,这只是象山望境的开始,之后我们一代代学人将和象山相伴,象山未来的历史从这里展开。
并非简单的现代建筑中国化
主持人:王澍,我注意到颁奖词有两层说法,一说你的作品是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要。另一说法是所有伟大建筑一开始都伴随着成长,直接帮助我们辨别是否伟大。我理解你对本土建筑的追求,对世界建筑或者中国建筑,或者中国城市化建设都是一个贡献。但从整体看,这也是多元化中的一元,你是否同意?象山对大学望境的建设有怎样的促进?
王澍:多元化这个词很危险,我曾说,彻底的多元化就等于庸俗的重复。这次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第一次颁给欧美文化圈以外的建筑师,也许意味着整个世界文化的潮流走到了一个拐点上。从建筑的探讨来说,我做的建筑不是简单的现代建筑中国化,是和文化包括世界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和主流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我获奖之后,欧美文化圈之外的建筑师尤其第三世界的建筑师特别高兴,因为这代表另一种文化潮流和文化背景在世界文化中的崛起。
你可以看到我们对中国文化充满诗性的探讨和现实当中的事情是并存的。
我对时间更感兴趣,中国30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我们损失了时间,建成的大量东西都是无时间感的。5000年的文明,随便糟蹋、破坏,得到了一堆很快腐败的垃圾。我当时使用回收的旧材料,价格比正常材料便宜一半,但收来的东西至少有50年的历史,后来发现也有数百年历史的旧材料,整个校园一下子恢复了时间的微妙感觉。这些材料下雨之后颜色会变化。然后这个校园里开始出现了一种气味,四季交替,气味相异;回忆也回来了,因为回望青山,大量的门窗、走道、走廊,是我常年国内外旅行当中打动内心的回忆,琐碎生活当中似曾相识的细节。我关心的是最后如何把这些深邃、抽象的思想用具体而微的手段实实在在让人体悟到。
前两年的一篇文章里说,中国未来发展如果用建筑作为方向性的指标,一个是CCTV大楼,另一个就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这两个建筑也许暗示着中国未来可能选择的两个方向。
以建筑方式探讨非主流的可能性
主持人:两位既是艺术家,也是诗人,更重要的身份是大学的教育工作者。请问王澍,你觉得你所坚持的建筑教育的理念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培养出坚持本土建筑的人才?请问许江院长,你倡导美院的学生要四通:品学通、义理通、古今通、中外通,这似乎是一种道德高度,学生能否实践?你在美院系统将做哪些努力和尝试?
王澍:我在工科待过很长时间,光读建筑学就有12年。目前国内建筑学院的源头其实都是巴黎美术学院。现在很多工科院校,特别想证明自己带有艺术气质,但对艺术的理解非常浅显和狭窄,又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去研究技术的东西,所以是两边不搭状态。
简化工科的教学外加美术学院的艺术,这条道路一定会失败。工科建筑不研究的材料技术我们要研究,目前我们建筑学院建立起来的关于建筑本土营造的技术实验室是国内最强大的。另外,建筑跟社会的关系,就是强有力的一门当代艺术,我们的目标是要在美术学院做最高的艺术,而不是简单向美术学院学艺术。我们探讨的是这个世界未来除了全球化、城市化之外,另一种可能发展的方向,将它以建筑的方式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