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 《在自由的门槛上》 布面油画 192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极大地颠覆了法国的传统思想,战后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个人自由、责任的困境的关注。它助长了这样一种普遍的感觉—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现在又超然于一切信仰体系之外。尤其使那些沉浸在美好之中的青年一代产生了强烈的幻灭感。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在西方精神的废墟上要求否定传统价值、破坏既有秩序。超现实主义运动便是这种文化反叛运动的重要部分。
超现实主义(Surréalisme)的直接母体产生于20世纪初的达达主义(Dadaism)。达达主义的原则是破坏。要打破一切过时的东西,不管它是政策、规划,还是墨守成规的生活态度(在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操控下,人成为资本运作的骡马,只知道艰难地驮负着资本主义庞大的机器帝国的运转,逐渐丧失了人性)。艺术成为一种净化的隐喻,艺术行为本身代表了被痛苦麻痹的意志的复苏。“超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现代派诗人吉约姆·阿波利奈尔发明的,并用来称呼他在1917年写的“荒诞”诗剧《蒂蕾丝娅的乳房》。《蒂蕾丝娅的乳房》一剧中,特雷兹的一声叫喊“你的乳房不能脱落吗?”,那乳房变成孩子们玩耍的气球。他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人模仿行走创造的车轮并不像一条腿。因此,轮子就是脚的一种“超现实”。他以对“超自然主义”替代而创造的这一流派主张,主旨是探求超于现实之上的种种人生、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的真实活动。该词似乎表达了布勒东及其追随者在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中非理性的,无意识的,超自然的精神自由追求。1919年超现实主义领袖安德烈·布勒东同菲利普·苏波合著了第一部“无意识书写”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磁场》,从此以后,这部作品就成为了超现实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诗歌从最广的意义来讲是自由的不受任何束缚的创作表达形式,超现实主义者认为诗歌就是精神活动的具体形式,这也是超现实主义最根本的目标。狭义上看,超现实主义是一种写作手法;广义上说,它是一种神秘、诗意的哲学态度,尽力寻求一种语言来表达无法言传之感。超现实主义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意识层面的对理性与秩序的反抗,更重要的这是一场隶属于先锋派的改革运动。
布勒东的思想有三个来源:弗洛伊德、达达主义、共产主义。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给曾经当过心理医生的布勒东提供了一种科学基础;达达主义为布勒东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动力,一种在欧洲虚无主义的废墟上重估一切价值的精神需求;而共产主义则是布勒东认为的理想的政治形式,因为“共产主义是唯一允许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其存在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的社会制度”。基于其思想来源及社会理想,超现实主义的革命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的,即改变生活、参与政治、精神革命。这三种理想相互穿插,贯穿超现实主义发展的始终。
改变生活
超现实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它继承了达达主义肢解现实的破坏力,以改变生活为战斗的号角,庞大的战争乌云下的个体是卑微而渺小的。当人们看到自己亲手创造的文明成果,被用来毁灭、打击自己时,这一切成为西方精神世界开始反思理性的契机。由进步的信仰所建立的一切生活准则也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那么人类的世界是被谁破坏的?恰恰是人自己。这正是对韦伯“去魅”(神灵的鬼魅)世界的逻辑反叛。科学杀死了树丛中的小精灵,布勒东曾经痛苦地呐喊:“在文明的掩护下,以进步为口实,人们已经将所有(不管是否有理)可以称之为迷信或幻想的东西,一律摒除于思想之外,并且禁绝了一切不合常规的探求真理之方式。”之所以禁止一切不符合现实体制的东西,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成为没有灵魂的工程师们制造出来的“铁笼”(韦伯语)中的奴隶,而布勒东等人要做的就是走出这个法理性的物化现实。
超现实主义者发现了兰波、洛特雷阿蒙,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超现实主义者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超现实主义运动始终坚持视觉艺术和书面诗歌同样都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有效形式。他们从当下的生活状态出发,企图超越现实。对他们来说,艺术不再是停留在精神层次的乌托邦幻想,借以获得暂时的心灵安宁,艺术要更具有现实关怀,要有更多的革命性。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不再仅仅是生活,而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行为艺术。
1924年超现实主义的理论旗手安德烈·布勒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对超现实主义作了这样的定义:“超观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观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
宣言的主要焦点是自由自在的想象的性质和发现,即“思想的真正活动。”而诗歌便是这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正像布勒东在马克斯·恩斯特的一次画展的前言中所下的断语:他在我们探索的领域,运用非凡的能力触及两个相距遥远的现实,在拉近两者距离的过程中,他点亮了火花……他使我们失去参照,令我们困惑……他如同一位诗人,而诗人却又未必具有他的幻觉的智慧,与他相比,诗人与幻觉只维系着理性的关系。1布勒东在巴黎正式发动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后,恩斯特画了一幅《两个孩子受到夜莺的惊吓》,这幅作品用鲜艳夺目的色彩制成,右面的房子和左边敞开的院门运用了浮雕要素,别开生面地对幻想加以强调,甚至那厚重的传统式画框,也在促成一种沉重的情调。超现实主义者试图表明:幻想的领域和神智清醒的领域具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性,在他们看来,梦幻可以使人深入到人的自我当中去,因此,也就可以使人获得最高的认识。2
1930年布勒东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重申了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此后运动进入新阶段。这次宣言也标志着超现实主义哲学方向发生了转变。之前运动内部侧重于精神内容,或布勒东所谓的“内在模式”。现在的重点是内在于王国与外部现实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的辨证关系。这一新方向对视觉生产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