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展览馆
国家文物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约有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造成数亿元的损失。以鲁迅博物馆为例,库房条件不达标、设施设备匮乏、科研和运行经费不足、科技人才短缺等共性问题正成为其生存下去的主要障碍,如无有效措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之势将难以遏制。
7月的北京,潮湿而闷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的鲁迅博物馆,游人稀少。院落中醒目的鲁迅白色石雕,孤独地伫立在古典色调的展厅前。展厅内展出的文物不多,“大部分在库房”,博物馆资料保管部主任刘思源说,“让人不安的是,库房内一些珍贵的文物多年来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
这样的夏天里,文物不能像我们一样忍受桑拿天的汗蒸。”
近代纸质文献将加速消亡
7月25日,当《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刘思源的办公室,他蹦出的第一句话令人十分惊讶:“近代纸质文献将先于古代纸质文献消亡。”
他解释说,目前国内对古代纸质文献的保护意识很强,各方面投入的保护资金和人力很大。而对于近代文献却不那么重视,很多人以为现代文物数量多,不用担心。但实际上,一代文献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近代纸质文献在历史文献意义上一点不亚于古代纸质文物。
此外,近代纸质文物使用的都是工业法机械纸,也就是酸法造纸,一般只有200年左右的寿命。而古代传统纸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纸张一般略带碱性,具有一定程度的抗酸化能力,寿命能达到千年以上。
据了解,目前,鲁迅博物馆的近代纸质文物已历经100年,大多已变黄、变脆,亟待抢救。
记者进入一间藏书库房,库房管理员打开门的一霎那,一阵热气扑面而来。“这里的消防和技防基本没问题,有24小时监控设备 。
进入库房,刘思源指着房屋楼顶两处脱落了墙皮的区域介绍,这座楼是平顶的苏式建筑,只要下雨就会积水漏水,屡修屡漏。至于原因,则是建筑本身属于保护建筑,按照北京市规划局的规定,文物保护建筑不能进行平改坡改造。
据介绍,鲁迅博物馆现藏有近代纸质文献3万余件。其中,既有鲁迅的大量手稿及所藏书画、碑拓、友人信札,还有大量胡适、章太炎、钱玄同等近代名人的书札,以及鲁迅著、译、辑、编的著作版本和研究著作版本等等。这些珍贵的藏品,经过几代保管人员的辛勤努力,一部分进入了数据库,但大部分仍很难得到有效保存。
按照现有馆藏量,鲁迅博物馆需要恒温恒湿库房约1500平方米,目前该馆只有400平方米,这让馆方很无奈。
一名库房保管员带着白手套,顺手从一个白色透明的油纸袋里取出一个信封向记者展示。记者发现,这是胡适写给钱玄同的一封信。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编辑钱玄同曾放言“40岁以上的人都应该枪毙”。为此,胡适允诺待钱玄同40岁时将赠诗一首。这封信就是胡适为钱玄同40岁生日而作的“诗文”。诗文中有“该死的钱玄同,怎会至今未死”等戏谑文字,读来令人莞尔。
此外,工作人员还向记者展示了书法大师沈尹默的一副对联:一生襟抱与山开,百尺阑干横海立。但由于经费和库房有限等原因,类似这样的画作类文献均未装裱。于是,这些近代名人的真迹、书籍,就这样被简单地摆放在库房的角落,命运岌岌可危。
数字技术或让经典托生转世
在文物修复和保护方面,尽管纸质文物有多种传统方法,但鲁迅博物馆目前仅使用了樟脑防虫蛀的办法。对此,刘思源的解释是“很多现代技术我们基本上没用,也不敢随便用”。
南京博物馆有一种化学剂浸泡纸质文物去酸的保护方法,刘思源也曾参观过。但因不了解其性质和持续效果如何,鲁迅博物馆最终未敢使用。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勃兴,似乎为文物保护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期望。2010年,鲁迅博物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影印了《胡风主编期刊汇辑》,今年正在与中央编译出版社、金哈达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出版一套鲁迅著作影印本丛书。由此,影印出版有望成为近代纸质文献保护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一天我们将看不到《新青年》的原版,看不到鲁迅著作的原版,这些经典将通过各种出版途径(包括电子的)托生转世、代代相传。”刘思源说。
刘思源认为,近代纸质文献的保护有消极和积极两种方法,两者应该并重并举。“不管采取何种保护方法,都只是尽量延长文物的寿命,但改变不了文物的自然寿命。从本质上讲,这些仍是消极被动地保护。积极的保护应该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转换文物存在介质,数字化和影印出版是两个重要途径。”
记者了解到,未来,鲁迅博物馆计划将全部藏品实现数字化,虽然这项工程对资金和设备有着更高的要求,绝非一馆之力所能为,但建立鲁迅文物资料电子图库显然是一个更具现实性和发展前景的选择。
另外,除了纸质文物外,鲁迅博物馆还有少量的纺织品、竹木制品、金属制品等文物也有待保护。就全国而言,目前综合性博物馆状况比专业化博物馆好,这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技术在文保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应用。
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记者则看到更多现代化技术用于文物修复和保护方面。据首都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副主任何海平介绍,博物馆所有文物都已入库,且都安装了温湿度稳定设备,由他本人设计的空气监控设备,能够24小时监测库房内的空气净化程度。
在首都博物馆,数字技术已渗透到文物保护的各个环节。与过去不一样的是,博物馆规定,现在收集文物时,必须把出土后的每个细节信息都保存下来,例如出土时破损的部位、程度、材质等,必须一一记录,并拍照保存。修复后的相关信息,必须按要求输入计算机。
然而,让何海平深感忧虑的是,现在的空气污染较重,尽管进入博物馆库房的空气经过了净化,但污染物不可能全部过滤,这将对文物造成新的损害。“空气污染加剧对文物带来的影响还是个新课题,亟待解决。”何海平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编辑: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