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被指高投入低产出 在校创意常常被盗用 2012-07-30 13:02:54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骆晓昀 点击:
日前,山西卫视的《DV中国》栏目播放了一部长30分钟的纪录片《生命的钥匙》,而该片作者——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学生解修远却对此毫不知情,直到被拍摄对象告诉她,她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一家省级卫视“默默地用了”。

日前,山西卫视的《DV中国》栏目播放了一部长30分钟的纪录片《生命的钥匙》,而该片作者——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学生解修远却对此毫不知情,直到被拍摄对象告诉她,她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一家省级卫视“默默地用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侵权了。”解修远告诉记者。

 

学生无奈卫视喊冤

 

“我这部作品从未上传过网络,我就疑惑山西卫视是从哪里找到片源的?”解修远说。

 

事后几天,她才想起去年曾经带着《生命的钥匙》参加西安民间影像节,在递交参赛作品时每一位作者都被要求签署了一份协议,该协议有如下内容:影像节组委会享有参赛作品版权,可以进行公益性播放。

 

这个播放并没有时间期限,“永久性”成了这份“霸王条款”最令人质疑的部分。

 

山西卫视《DV中国》的制片人李晓艳觉得冤枉,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DV中国》节目是山西卫视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下属的DV委员会共同开办的,节目片源由DV委员会提供。山西卫视有偿使用片源,即须向该委员会支付相关的费用。”

 

对于李晓艳来说,她走的是正规程序,与DV委员会属于共同合作关系。而该委员会提供的作品与作者之间出现了版权纠纷,却将她的节目推到了风口浪尖。

 

解修远认为自己与山西卫视之间目前已没有多大纠纷,问题的症结出在她签下的一纸协议。但她觉得,无论是DV委员会还是山西卫视,在使用作品时都应该预先告知作者。且令她疑惑的是,山西卫视向DV委员会支付的有关费用并不属于协议中规定的公益性播映范畴。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和《鲁豫有约》节目都使用过我的作品,央视在使用作品前编导曾再三打电话与我沟通剪接的方式和角度,《鲁豫有约》也在使用作品后的第一时间,跟我本人进行了沟通。”解修远说。

 

李晓艳告诉本刊记者,她已经督促DV委员会尽快解决问题,并在微博上联系了解修远的父母让他们与该委员会联系。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海波教授是《生命的钥匙》的指导老师,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于学生在拍摄作品时是无偿使用学院器材的,所以学生作品版权属于学院和个人共有。解修远的案例较为特殊,她的拍摄计划隶属于学院项目,接受了资金扶持。”

 

刘海波介绍,由于传统媒体并未十分关注民间作品这一领域,因此学生作品被侵权的情况现在较为严重,解修远的作品被侵权只是个案。

 

“学生作品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参赛和网站合作,学院与学生的分账比例是4比6。”刘海波说。

 

在着力将学生作品推向社会的同时,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只提三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学院和学生要享有告知权;二是必须享有署名权;三是希望采用方支付一定的稿费。

 

“像西安民间影像节这样的赛前协议是极度不符合行业规范的。”刘海波解释,一般国际或国内影视节的规定是,该活动举办期间的3个月内主办方拥有公开播映权,其中不牵涉版权问题。

 

他说,学校方面会向学生强调谨慎签署各种协议,并且校方可能会抵制某些有霸王条款的赛事活动。

 

高投入低产出的艺术生

 

明星、画家、音乐家,是金字塔尖的成功者,吸引着无数的青年人前赴后继地走上艺考之路。只是从投入和产出的平均水平来看,艺术生恐怕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行列。

 

艺术生赵永力回忆,自己从郑州某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两年后,工作还一直没有着落。他承认,从小到大,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不算好,如果不是高中成了美术生,可能连大学都考不上。但大学四年学习后,赵永力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全面塌陷”,他用这四个字形容宿舍几个兄弟找工作时所面临的尴尬境况。全班30人,一半学生没找到工作;而这一年,他所在的高校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全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在80%以上。

 

毕业两年来,赵永力已记不清自己投了多少份简历,总之,考研后的那两个月,郑州只要有招聘会,他一定会跑过去看看。考研失败,找工作的路上又遭受挫折。他记得曾有一家知名装修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对他说:“你这个专业学生太多了,一抓一大把。”

 

后来,他硬着头皮进入一位学长开的小广告公司上班,底薪800元。但因为经验不足,一直惨淡经营,大半年后,这家小广告公司关门大吉。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