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利·希克谈M+捐赠,并回应有关质疑 2012-08-01 09:22:18 来源:艺讯中国 点击:
乌利·希克作为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家之一,其捐赠的消息一出,便引发热烈讨论,各方毁誉不一。有人承认希克收藏是“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当代艺术品中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和最重要的一份收藏”,也有不少人质疑希克多年收藏与此番捐赠背后的动机。

ARTINFO:您提到自己反对“只是堆积和展示大牌”的收藏方式,但无论是在M+的官网,还是其他的相关报道中,我们都只见到一些大牌艺术家的名字,而后提及“以及一批青年艺术家”,这“一批青年艺术家”都包括谁呢?

 

希克:捐赠的这批藏品涉及322位艺术家的作品,因此恕我无法一一列举。希望M+能尽快把所有艺术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公布到网上,人们就能看到这批藏品的组成。有些人说,嗨,它们都是些1985年以前的垃圾,都只是些政治性的玩意儿或只是大牌。有许多“行家”都在对我捐赠的藏品评头论足,但这些评论都是无稽之谈。他们不可能对我的藏品有充足的了解,因为它们从未被公开过。也许有大约300件作品曾经出现在不同的展览或书中,占我藏品总量的15%,但我很怀疑人们是否认真研究了这些书。因此,任何人还都不可能了解我的藏品。也许那确是很糟糕的藏品,但他们还并不了解。这是我刚做的一个展览的画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山水,很少人知道这个展览和我写的文章。这样的书共有10本,都是我做过的展览的画册。它们都没有在中国出版和发行。我想,关于我的藏品,人们的认识都非常有限。

 

ARTINFO:M+的官网上有两位香港艺术家(白双全和李杰)的作品位于您的藏品之列,您是否还收藏其他香港艺术家的作品?

 

希克:M+当然很关注香港艺术家。但我的关注点是中国大陆,我从来没有很花心思去收藏香港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偶尔为之,或是在展览上偶然邂逅。但我并没有为此花过太多心思,也没有做过(像对中国大陆的当代艺术那样)系统的研究。当然这不是因为香港没有好艺术家。

 

ARTINFO:您的捐赠像是送给香港人一份厚礼,但您是否考虑过这批收藏对香港艺术家的意义是什么呢?您是否与香港本地人交流过他们对你捐赠藏品的看法?

 

希克:我当然考虑过。香港人当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会认为“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因为现在人们都关注中国大陆的当代艺术和市场。”但首先,我的藏品不会成为美术馆的一切。这份收藏的主题是中国大陆的当代艺术,而M+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他们要来收藏和展示香港艺术家的作品,关注香港艺术生态并给予香港当代艺术发展空间。这不是我的责任。我知道他们打算这么做,我也鼓励他们这么做。你知道,这是一个大美术馆,规模快赶上MoMA了。香港本地又有这么多艺术家,因此我认为这对香港艺术家来说是个好机会。现在香港艺术家几乎不在主流视野之内,香港艺术家想要在香港以外的地方获得认可相当难。这并不是因为香港艺术家的作品不好,而是他们没有一个大的美术馆和相关的当代艺术活动,而M+会带给他们这一切。我理解会有不同的声音,由于信息不顺畅也许也会产生一些误解。M+才刚刚成立,许多事情必须统一行动,然后才能对外公布。我想届时人们会倍感轻松。但,这都与我的这批藏品无关。

 

ARTINFO:捐赠之外,M+还向您购买了47件藏品,您是如何与他们达成“部分捐赠、部分收购”的协议的?

 

希克:我们进行过协商,谈过包括估价在内的一切事宜,最终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他们提供相当于藏品总价值的15%的资金,让我可以继续今后的收藏和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这样的活动。所以,没错,藏品是“部分捐赠、部分收购”的。这种模式现在国际上也很常见,伦敦的安东尼·德奥菲(Anthony D’Offay)也进行过这样的捐赠,并获取藏品市场总价值的25%。意大利藏家朱塞佩·潘扎·德·毕欧莫伯爵(Count Giuseppe Panza di Biumo)曾捐赠一批数量巨大的极少主义藏品给纽约的古根汉姆美术馆,也获得了相当于藏品总价值的25%的经济补偿。这也体现出美术馆的承诺。如果都分文不取,肯定会有比现在还多的争议,会有更多人说它们都是垃圾,毫无价值……这种半捐半买卖模式现在很常用。

 

ARTINFO:谁来选择买的部分?这部分包括哪些作品?

 

希克:我自己对这两部分进行选择和区分。苏富比来做独立的估价。M+是一个公共美术馆,所以他们需要一个独立的评估机构,因此他们指派了苏富比,由苏富比来为他们评估、报告“卖”与“捐”这两部分的价值。其中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像耿建翌的《第二状态》,王广义的早期作品,黄永砅的早期作品……

 

ARTINFO:去年4月,香港苏富比的尤伦斯藏品专场拍卖会后,您曾对路透社说您也曾举牌,“但价格实在太高了”。您如何看待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价格?

 

希克:是的,我当时在场,很可惜,我买不了,因为太贵了,超出了我的预算。但我并没有说它们对所有人而言都太贵,只是对我而言太贵了。我不想为那些我已经拥有的或那些还不如它们的东西如此破费。

 

ARTINFO:但这次,来估价的还是苏富比。您真的相信市场价格么?尤其是拍卖行给出的市场价格?

 

希克:你知道,这是M+唯一能找到的估价方法,他们还能找谁呢?还有谁能对这1500件作品进行评估呢?关于艺术价值是否等同于市场价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失衡,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花上一整天来讨论。但市场是一种现实,不管我们是否喜欢,都得接受它。市场的确主导了整个中国的艺术话语。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创办一个评论奖。也许一些独立的评论能平衡一下市场吧。市场不该是一切,但它的确是一种现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