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当地时间7月27日上午8点12分(奥运会开幕式前12小时),钟、铃鸣响回荡,遍及全国,庆祝奥运会的开幕。这是特纳奖得主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发起的活动——《作品1197号:全国所有钟、铃以最响、最猛烈的方式鸣响三分钟(Work No. 1197: All the bells in a country rung as quickly and as loudly as possible for three minutes)》,唤起极多人的参与。大本钟敲了40多下,是自1952年乔治五世葬礼后首次不依其固定规律敲打。皇家海军及其辅助舰队也加入这一“合奏”,国会自然也不会缺席,数以千计的狂热分子纷纷注册马丁·克里德的“钟铃齐鸣(All The Bells)”网站。
其中自然也有“意外事故”:文化大臣杰瑞米·亨特(Jeremy Hunt)在摄像机前摇动手中铃铛,铃铛却飞了出去,险些误伤路人——相关视频立刻在网络走红。ARTINFO英国站所在的社区比较安静,但我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马丁·克里德设计的手机铃声响个不停。在活动结束后,我们马上对马丁·克里德进行了专访。
ARTINFO:现在,“钟铃齐鸣”已然完成,你感觉怎样?
马丁·克里德:不好说。觉得很怪——虽说之前我也觉得很怪。我喜欢促成事情的发生。但当事情发生过,便只需待其尘埃落定,观照自己的感受。只是出了个小点子,觉得需要做些这样的事。实现后,现实的状态与本来的想法很是不同,现实难以理解。我说不好自己的感受如何。我经常会在事后感到沮丧,比如展览开幕式后,或一些事情实现之后。
ARTINFO:谈谈这点子的缘起?
马丁·克里德:这点子来自我创作“公共音乐作品”的愿望。我觉得钟、铃是最响的乐器,所以在公共环境中最宜用来发声,从很远的距离也能听到。而当我开始进行这计划时,发现很难在那种从几英里外便能听到的大钟与小铃铛之间进行一个划分。所以我决定干脆来个“钟铃齐鸣”。我将其视作一件特定情境下的音乐作品。就像我记得小时候在我家那边的教堂,有人结婚时,人们会让钟铃狂响。这作品便是那种情境的放大版,教堂“钟铃齐鸣”的放大版——将其扩至一切钟、铃,遍及全国。
ARTINFO:要让你再做一遍的话,你还会用同样的方式么?
马丁·克里德:不,因为我只是试图做,内心坦然,尽自己之能。但我并未使其发生,只是我出了点子,奥运爱好者们使其发生。因为那些人去做了,此事才得以发生。某种程度上说这和我关系并不太大。如果它确实产生了一些作用,那么是作用于人,权利在他们自己手中。
ARTINFO:你曾料到会连大本钟都用上么?这可真是个好主意。
马丁·克里德:不,我不曾想到。但令我惊喜的还有好多……有些此类出人意料之事,比如海军也加入了,全球各地有许多人发起此活动的“海外分舵”。在南极洲,在皇家海军驻地,在所有国家。也都令我惊喜。
ARTINFO:你对奥运会有什么特别期待吗?
马丁·克里德:我很喜欢在跑道上的运动员,1500米和800米赛,不长不短。
ARTINFO:有点儿像你在泰特(Tate Britain)的作品,每隔30秒就有一群跑步者穿过馆内的Duveen Galleries(《作品850号》,2008)。
马丁·克里德:的确!我喜欢看人们跑步。在体育,以及生活中,关乎运动你的身体,生命在于运动,你知道的。进行体育运动的人们如此,但我觉得,我喜欢跑步是因为它不依赖任何器械。只是人,试图尽可能快地运动他的身体。这真是非常、非常简单的一种运动,或许也正因此令我喜欢。
【相关阅读】
【编辑:郭巍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