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能与古贤齐品目 不将世故系情怀 2012-08-02 10:09:19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张志和 点击:
能与古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这是启功晚年所作的一副对联,而其文意也正是启功先生的人生写照。张志和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启功先生攻读文学博士学位,并向他学习书法艺术,毕业后也经常回到恩师身边请教,对启功晚年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较为了解。。。

艺术创作

 

先生的艺术创作,主要在诗、书、画和文章方面。先生一再对我讲,学习研究古典文学的,如果只会写论文和出版学术著作就能当教授,好像不够格儿。因为你是学古典文学的,你要讲解诗词和古文,你就理应会作诗、填词、写古文。先生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除了论文和学术著作之外,《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和《启功赘语》三部诗集,收录了他创作的一千多首诗。

 

现在,不少人写近体诗大都写成了顺口溜儿,先生不赞成这样的写法,他要求写近体诗,不仅要有诗的意境美,还必须合乎声律。他曾说:做诗不讲平仄对仗,那是“大鼓书词”,不是诗。先生的诗词不仅讲究声律之美,而且能临场发挥,诗句很雅。

 

常州有位画家叫谢伯子,是谢稚柳先生的亲侄子。谢伯子出版个人《画集》,想请启功先生给他题词,因为有谢稚柳这层关系,先生欣然答应,当着我的面儿给谢伯子先生写了一首诗:

 

池塘青草谢家春,

 

绘苑传承奕世珍。

 

妙诣稚翁归小阮,

 

披图结念似前尘。

 

这诗第一句“池塘青草谢家春”,用典出自东晋谢灵运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是文学史上的名句,其妙处在于这画家也姓“谢”,所以先生化用这句诗加以赞誉。“绘苑传承奕世珍”,是说谢伯子传承了谢稚柳先生的画艺,两人的画作都堪称世间珍品。“妙诣稚翁归小阮”,稚翁即谢稚柳,当时已去世,但他的绘画艺术却传给了他的侄儿谢伯子。东晋“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阮咸是叔侄,启先生以“小阮”代指谢伯子,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典故。“披图结念似前尘”,是说现在打开谢伯子先生的画册,就好像看见了谢稚柳先生。这首诗将典故、名句和真挚的友情融会在一起,妙趣横生又生动自然。

 

在先生门下读书期间,我曾将《兰亭序》临写成一个手卷,觉得可看,就把它装裱起来。装裱时,有意在后边留了一块空白,当然是想请先生给我题字,但又不敢奢望。没想到他看过之后很高兴,说:“你的字进步了,写顺溜了。”仔细看了一会儿,又说:“你看,写字这就像小孩儿慢慢长高,但你自己是感觉不到的。你已经写得很好了!”于是,乘兴拿起一个小纸片儿,用铅笔在上面写,写完之后又琢磨修改了一下,随即拿起毛笔,在手卷后面挥写:

 

茧纸空闻出永和,

 

千秋艺苑沐余波。

 

拙书竟有临摹者,

 

流毒弥天愧怍多。

 

落款:“志和同志索题,一九九三年,严冬大雪,挥汗书之,启功”

 

“茧纸空闻出永和”,因为《兰亭序》开头是“永和九年”几个字,所以,先生用“永和”二字代指《兰亭序》;据说唐朝的纸是“蚕茧”做的,这句意思是说《兰亭序》究竟何在?这事儿没法考证清楚。但是,《兰亭序》书法艺术却让后人受益无尽,所以是“千秋艺苑沐余波”,从唐朝到现在,学书法的人没有不临习《兰亭序》的。第三、四两句笔锋一转:“拙书竟有临摹者,流毒弥天愧怍多”,意思是说,他的书法居然也有这么多临摹者——我二十几岁时即临习过先生的书法——很多人至今还在临习先生的书法,所以,先生诙谐地说这叫“流毒弥天”。

 

先生的书法受到广大爱好者的喜爱,原因就是他做到了真正的继承和创新。先生曾对我讲过:“书法什么叫‘特点’?特点不是有意表现出来的。把古人的好处与自己的病处结合起来,那就是你的‘特点’!”又说:“什么叫‘创新’?你学习古人的书法,一直到学习不动了,开始胡乱写的时候,那就叫‘创新’!”也许有人以为先生的观点很偏激,其实,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先生是用这种方式来强调“继承”古代书法传统的必要性。

 

先生的书法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体段”,是他的“创新”,这种创新其实还是由继承而来。先生有一个汉字结构“黄金分割率”的说法,是他对大量的古代书法名作进行实际调查分析所得出的具有共性的结论,是把普遍存在的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把它变成书写准则。在笔法的运用上,他坚决不用“笔”代“刀”,并说“一生师笔不师刀”。他重视临写墨迹书法,坚决反对模仿“碑帖”那种刀刻的效果。而学习临写碑帖则要坚持“透过刀锋看笔锋”。先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这是“蛤蟆不吃死蚊子”。先生书法里所充溢的生命活力与情感魅力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先生基本上不写篆书和隶书,只写楷书、行书和草书。他曾对我讲,汉字的各种书体,一旦形成就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学写楷书不必要从篆、隶入手。相反,如果先学习了篆书和隶书,再写楷书和行书,写出来的字一定不美观。这个道理是先生八十多岁以后给我讲的,以他数十年的临池经验和见识,其中道理很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先生的画作很少,但品位很高。所以,他的画比他的书法还要珍贵。他的绘画和他的书法一样特别重视继承传统,注意融会前人的成果。他主要学习元代人的绘画,又将自己的意趣融入其中。他最大的创新,是把竹子画成红色。他的“朱竹”,用朱砂画成,渲染出如仙境般的感觉。他擅长将自己的诗、书法和绘画融合成一件精妙之作。

 

人格的力量

 

我们平常讲某人有才情、有学问,其实这些都是第二位的,做人才是第一位的。在先生身边,感受他做人的境界,是我真正的收获。现在的人,不管在哪个领域,大多都在谈我怎么样,我该怎么样,我要怎么样,或者别人对我该怎么样等等,先生从来不这么讲,很多事情他都放下了,放下之后再去做事。有一次,学校的工作人员对先生说:“又给你涨工资了。”先生说:“不要涨了。我原来的工资是两个人花,现在只有我一人用,已经等于涨了一倍的工资。”

 

他的字很值钱,但他自己没有把它当作钱。我在他家中经常看到有好多客人来,先生高兴时拿起笔便写,客人如获至宝,激动得给他作揖、鼓掌,那些人说:“我该发财了!”但先生没感觉。当然了,更多的人是出于对他人格和艺术的尊重给他润笔费,这个我也看到了,但是,先生每次都说:你们拿到学校去记账,然后由他们给我存到银行里,要照章纳税。

 

韩国总统金泳三到中国来访问时,他提出要见启功先生。据说他当总统前,就曾经请启功先生给他题写过书名。有关部门通知校方,准备安排先生到钓鱼台国宾馆和金泳三会面。当时我正在先生家里,先生说:“恐怕不妥。如果要见,纵然不是让金泳三总统到北师大来,起码也应在第三个场合见面,我不能到钓鱼台他下榻的地方去见他。古话说‘大夫无朝外王之礼’,何况我是个老百姓。”先生的意见反馈回去,可能是传达得不到位,后来还是要接先生去钓鱼台见金泳三总统,先生就称病推辞了。事后,先生跟我讲,金泳三很失望,在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看他写的书法八条屏,看了很久。做人不能失掉“人格”,更不能有失“国格”。后来,金泳三又专门邀请他到韩国访问,并亲自接见他。回国后,他给金泳三总统写了首诗:

 

舜帝诞诸冯,后来箕子封。

 

青编二千载,文化一天同。

 

民乐闾阎广,时和稼穑丰。

 

如今表东海,佳气正葱茏。

 

先生就是这样把人格、学问、艺术融会到一起,最后铸成一个大写的“人”。先生曾经写过一副对联:

 

能与古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

 

每念及此,我深有感触,这实际上正是他的人生写照

 

 【相关阅读】

赵如珪:当下教育无法“复制”启功

 百年启功:如石之坚,似水之净

纪念启功先生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