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类的精神发问——封加樑绘画作品评析 2012-08-02 14:45:1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晓琦 点击:
封加樑出生于江苏无锡,自幼学画起就经常在无锡的南长街写生。南长街有远近闻名的古运河街道、清名桥,而分布得密密麻麻的老建筑更具人文风情。可以说,是南长街的老建筑的几何图形让封加樑对造型美感有最初的感觉的。

空系列六

《空系列六》

 

封加樑出生于江苏无锡,自幼学画起就经常在无锡的南长街写生。南长街有远近闻名的古运河街道、清名桥,而分布得密密麻麻的老建筑更具人文风情。可以说,是南长街的老建筑的几何图形让封加樑对造型美感有最初的感觉的。封加樑曾提到,由于建筑的密集,那里的人际关系比其它地方要显得亲密一些,但也因此让人际关系显得极为复杂繁琐。可想而知,人际关系的亲密会让人体会到人性的温度,而那种复杂琐碎也会让人体会到生活的无奈。毫无疑问,封加樑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感受最初来自从小对其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

 

封加樑的绘画作品总是离不开人。即便是较早时期的“佛像”系列,画面也并不只有几尊佛像,还有人。原因很显而易见,封加樑真正的意图是想要表现世间各种复杂的情感。

 

从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来看,从“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梵高开启表现性绘画的先河,到20世纪初的桥社、青骑士等艺术团体的积极实践,再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风靡全球,表现性艺术成为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情感的最佳艺术种类。封加樑选择表现性绘画语言——或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表现性绘画的特点是不难理解的。首先,他认为艺术不需要与社会事件直接发生关系——他感兴趣的是探索、研究艺术本身的形式语言,他不想让作品成为社会话题的简单说明和图解;其次,他是将绘画作为生活的一种实践来进行的——他在绘画中能找到种种现实中没有的可能性,以此来增加现实的丰富性。

 

封加樑的绘画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画面阴郁的色调——即便是跳跃的红色或充满生命力的绿色,在他的画面中也被牵扯进无边的灰色背景之中。那或许是一种隐忍,抑或是一种心情,更有可能是他的一种偏爱——是对江南景色中青砖白瓦颜色的迷恋。

 

当然,封加樑并不认为绘画的技法和形式是艺术创作最为重要的东西。因为他认为在色彩、笔触这些物质的背后必须有伟大的精神支撑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艺术作品。在面对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六朝佛像时,封加樑既震惊又欣喜,他从一系列佛像的实物和照片中看到了历史的多维空间。很显然,他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一系列佛像背后隐性的文化和思想路径。但是,他的画面中的佛像并非清晰可见、威严耸立的形象,而更像是隐藏在画面之中,在无声之中窥视着现代人的生活。封加樑是否是想通过宗教的形象暗喻今天的人的精神世界呢?只要人们驻足于他的作品之前,每个人便能获得自己内心的真实答案。古代佛像经过岁月的侵蚀,早已轮廓风化,破败不堪,但越是破败的事物越容易引起人们内心无尽的遐想和思考,我想这才是封加樑创作佛像系列的真正意图——追求事物背后的无限可能性以及画面的精神性。相比早期创作的古典油画作品,“佛像”系列是封加樑比较成熟的艺术实践探索。

 

到“欢喜”系列,我们可以看到封加樑绘画创作的转变,画面更加趋于奔放——画面的奔放源于铺排笔触的速度和对画面的驾驭。画面中的赤裸男女以各种姿态呈现,由于人物形象借鉴了佛像的造型,我们感受到更多的似乎是超乎画面之外的精神境界。在封加樑看来,这种两性交融的状态原本就属于人性中最纯粹的爱,只不过在近代的历史中遭到了令人尴尬的曲解和误读,加之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充斥着各种情色诱惑,这种本真的状态已经离人类越来越远,而他正是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向人类的精神发问。

 

我们从封加樑的绘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类似“新文人画”气息的东西。比如画面中的情色提示。然而,“新文人画”是以作品中大胆的情色场面去挑战传统文人画的闲情逸致,而封加樑的作品更多的是为了引发我们对人的本真状态的一种哲学思考。

 

封加樑的作品尺寸都不大,看画册的话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你可能会认为原作是巨幅尺寸的。真正优秀的绘画作品是能把小幅作品画得大气磅礴,把巨幅作品画得玲珑细腻,封加樑的作品正有这种妙处。画面上挥洒的笔触,通透的空间,疏密的构图体现了这一点。

 

封加樑近期的作品仍然以人为主体,只不过画面的形式更加简洁,但这丝毫没有削弱画面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力。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被描绘的对象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有的被放置在一个封闭幽暗的空间中,整个形象在阴暗背景的映衬下被凸显出来,有的是表现人在特定环境中的状态,有的是刻画身体某一部分的特写。与之前的“佛像”系列和“欢喜“系列相比,封加樑的近期作品对表现人的生命状态有了更清晰的诉求,这是一种对人类生命意义和普世价值的探寻,因而绘画的语言也具有了精神的意义。比如,作品“涩”系列是对女性生命发展特定阶段的一种描绘,这不禁令人想到挪威表现主义大师蒙克的作品《青春期》。同样是描绘少女,同样是用表现性的绘画语言,蒙克作品的人物给人一种恐惧、神经质的紧张感,而封加樑的作品传达出的却是持久的困惑和静静的释放。这种差别是由个体生命体验决定的,封加樑一直在生活中体验、感受,而他的作品正是他对生命体验的最佳诠释。

 

最近创作的作品《人像•仰》和《人像•蜷》显示,封加樑在画面构图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大胆尝试。不完整的局部人体特写塞满了画面的整个空间,但是放大式的书写并没有强调物象的实体感和清晰度——像照相写实主义绘画那样去夸大每一个小细节,而是恰恰相反,他是用无限放大的人体去消解人像的轮廓,让疯狂的笔触和撞击的色彩直接成为直达精神的手段。虽然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极其简洁,但是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淡淡的忧伤之情和无奈之感。其绘画作品中蜷缩弯曲的身体以及仰向天空的面孔无不传达着异样的精神气息。再比如《失重》、《花季》等作品。封加樑延续了一贯的留白处理。但较之以前的“人体”系列作品,《失重》和《花季》等作品多了一份动感——虽然画面背景极其简单,但是人物却是用多种色彩以涂鸦的手法表现的,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画家在作画时的心情。

 

笔触是封加樑艺术表现中最具感染力的一部分,其也经历了多种转变,并且至今仍在变化之中——从内敛不留痕迹的笔触,到旋转躁动的笔触,再到带有强烈表现意味的大笔挥洒,每一笔都有艺术家在画面处理上的匠心,这不仅仅归于绘画技法的纯熟,更重要的是艺术家本人在思想高度上的提升。从由静入动、由平入急、由繁到简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封加樑一直都在实践他自己的艺术目标——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不是形式和技法,而是精神与意境。

 

不得不说,封加樑的新作又是一种全面的提升,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愿重复相同的形式,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是不断进取的,这对于处处充满符号的当代艺术而言是十分可贵的。
 

 


【编辑:刘建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