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搜索”未来力量? 2012-08-03 10:51:1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胤 点击:
青年艺术家,这个越来越备受关注和宠爱的群体,大有被艺术各界同仁扶上马,送一程的趋势。青年艺术家早些投入市场的检验,开阔眼界、反观自省是好事,但在成长阶段的种子选手能够分得清化肥、催化剂和DDT么?又是谁在助推中国未来艺术的发展前行?

未来力量集体“试跳水”结果如何? 

 

参加过几次类似的展览活动之后,青年艺术家由被动的对此类活动乐此不疲地参加,到审慎地做出判断与考量,一种互相监督和互为选择的关系渐渐形成。也正因为生于20世纪7、80年代以后的青年艺术家有其独特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尤其引起艺术学术界的兴趣。对于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本体成就肯定的同时,更多考量的是一个紧随时代发展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自身全方位的素养。青年艺术家往往对当下发生的事件和现象特别敏感,思维活跃,言辞犀利,不受限制,有一种喷张而出的力量。而这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新鲜与刺激。

 

我们不禁要问:在青年艺术家集体试水过后,有着怎样的实际效果?又得到了哪些实质性的帮助?

 

曾被首届“新星星艺术节”和2011“青年领袖”新锐榜提名的青年艺术家李宝荀说道:“在参加的几次类似展览过程中,得到了更大的展示平台,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虽然在当时没有特别明显的物质利益收获,但是后续的关注率和作品交易额有所上升。但是现在很多类似展览的质量都不太高,年轻人虽然需要得到实质的帮助和鼓励,以确立继续走下去的自信和勇气,但是如果有太多商业因素的话,不但会影响展览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会影响艺术的纯粹性,对青年艺术家和大众都会有误导,凡事要掌握一个度。”从记者调查的青年艺术家结果中,可以看出其实有不少艺术家在参与其中过后,为拥有这样的机会而高兴,也确实得到了暂时的名利双收,但一致的反馈是对展览的学术性有所要求和期待。

 

参加过“青年100”和“CYAP青年年艺术家推广计划”的海归艺术家黄静远也觉得:“相比之下,海外一些国家更加注重国家性质、资本性质以及知识分子各自的选择,相对分散、独立和纯粹一些。”然而在中国,知识分子已经鲜有人能在寂寞冷中安坐,谈学术研究不如谈谈具体的策展计划更兴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虽然已经不再新鲜,但值得反思。有这样走马灯式的学者、知识分子策划的展览质量会怎样呢?

 

李熠站在培养艺术家的画廊角度给予青年艺术家一些建议:“青年艺术家相对来说还是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他们既要思考创作,也需要作品有市场来支持创作与生存,我想这些展览对青年艺术家来说是好事,给他们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激励了他们的创作,对艺术行业整体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不过对于艺术家参加展览来说是应该恰到好处,艺术家需要更多面对自我静心创作,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展览,不要一味为了频繁的展览而影响了创作的质量和方向。”

 

多次参加过此类活动的策展人冯博一说:“有一些活动还是比较注重商业利益,一般会关注平时不太活跃,不是特有名的,因为有商业性,所以他们要考虑到卖的问题,一些作品的报价会相对低一些,这样才能从中获得利润。”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就像之前被漠视的青年艺术家如今却被全球”搜索“一样。未来会怎样?对于青年艺术家资源的兴趣会长久么?过剩的艺术家选秀,会不会造成评委们的敷衍与搪塞了事?从各展览纷纷“撞车”的盛况来看,可以肯定的是,短时间内这些敏锐的艺术市场力量和专家学者依然会不遗余力地继续力荐青年力量。作为画廊老板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黄静远却说:“我觉得过几年就要开始选拔老年艺术家了,挖掘剩余价值,且支持关注人口老年化的国策。”这也不失为一种别致的推测。愿尚属不明确、待成熟的展览与推广计划,能够真正作为展览史而进入美术史,被推捧的青年艺术家也能够保持自身的发展前景,被美术史所记载。保持艺术的纯粹性与艺术市场的双赢发展,避免鱼龙混杂的盛世幻景。

 

闹中取静,保持警醒!

 

【相关链接】:

 年轻艺术家市场要靠两级市场联袂培育

【99专访】林松:艺术品市场做大做强就必须从画廊着手

 

 


【编辑:王胤】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