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科学严谨与真情流露 2012-08-04 09:47:44 来源:美术报 作者:宋永进 点击:
近年来,各地画家逐渐厌倦于书斋画室的闭门造车,开始提起画箱,走进现实世界进行写生创作,试图描述自己眼中的当代性。这是一种进步。然而,由于惯性的思维模式和观看方式,技术娴熟的写生作品背后,往往是画家表达方式的概念化和个人感受的苍白。

近年来,各地画家逐渐厌倦于书斋画室的闭门造车,开始提起画箱,走进现实世界进行写生创作,试图描述自己眼中的当代性。这是一种进步。然而,由于惯性的思维模式和观看方式,技术娴熟的写生作品背后,往往是画家表达方式的概念化和个人感受的苍白。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艺术的传承性,重视临摹的作用,相对轻视写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陈独秀提出学习西方写实绘画的主张。美术界逐渐重视写生的意义。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前苏联契斯恰可夫教学思想的影响,写生成为训练绘画技能的基础课程。

 

契斯恰可夫的教学思想和训练方式,与建国后的现实主义主流文艺思潮十分吻合,但在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下,写生仅仅是一个技能训练的习作过程,是创作的前期准备。这种把写生技能化的思想,注重绘画实践的技术路线,忽视了绘画的思想方法,存在一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某些院校至今一直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本科4年的学习,3年半的教学内容都以写生技能课为主,最后剩下半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创作,其艺术思想从何而来呢?学生在创作前常常先外出画一些习作性的人物写生或风景写生,或者用相机拍一些素材,或者收集一些图片资料,回到画室里,画面构图设计设计,画面人物组合组合,背景变一变,调子改一改,或者干脆拿本画册参考参考,习作也就变成了创作。这样的创作方法与文革时期的革命宣传画如出一辙,已经影响了几代画家。

 

事实上,写生不应该仅仅培养一种绘画的基础技能,更应该培育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和观看方式。不能把写生对象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固定的作画场景。那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场,在自然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中无时无刻地演变着,不断讲述着一个个新的故事。在艺术家眼里,那是一个美的舞台,不断演绎着一曲曲崭新的剧目。自印象派开始,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以来,绘画的观看方法和写生内容都变了,画家的写生过程不仅是一个如实记录客观对象的过程,更是一个审美生发和成长的过程。写生的作品已经完全超越了客观物象,成为一件创作了。莫奈的风景画、塞尚的静物画、梵高的肖像画、弗洛伊德的人体油画,哪一张不是写生?哪一张又不是创作呢?

 

艺术的概念在当代发生了一次又一次深刻的变化。在写生技能化教学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画家,如果没有开放的姿态,不去适时了解艺术领域的新进展,或者没有足够的勇气去体验新的艺术方法,那么,其单一的古典式的思维模式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将无法自由地对话当代。

 

 

 

 【相关链接】:

 【视频】李延洲:写生与创作推进深化研究

  庞茂琨举行首次人物写生展

 

 

 


【编辑:王胤】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