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博物馆珍藏明清行书十品
1 文徵明《行书七言诗》轴 345厘米
书其所作七言律诗《雨中放朝》:“霏微芳润浥霓旌,历落彤墀散履声。瞑色浮烟迷左掖,碧云将雨近西清。柳垂青琐千丝重,水落银桥万玉鸣。沾洒不辞袍袖湿,天街尘净马蹄轻。”字迹灵动,墨气十足,神韵、气质兼备,线条、结体均美。钤白文“文徵明印”、朱文“衡山”印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号衡山居士,江苏长州人,明代书画家。擅行草书,早年师法怀素和苏、黄、米各家,后学怀仁《圣教序》、智永,法度谨严,运笔遒劲洒脱,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中三家”。他一生勤于书法,直到耄耋之年还挥毫不辍,其传世行书墨迹甚多,如收藏于故宫(微博)博物院的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书《尺牍》、辽宁省博物馆的行书《诗稿五种》册页,笔法顿挫变化,意态飘逸。而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文徵明《雨中放朝》行书轴,与此幅行书诗轴内容完全一致,行笔皆充满灵韵动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2 董其昌《行书五言诗》轴 纵140厘米
两行行书20字,书唐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台》,诗曰:“南馆城阴阔,东湖水气多。直须台上望,始奈月明何。”整幅书法运笔潇洒若行云流水,圆劲苍秀,章法布局仿五代杨凝式,行距较宽。其书力追古法,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用墨讲究枯湿浓淡,注重笔墨效果。
董其昌是晚明著名的书画家和鉴赏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他的书风飘逸空灵,康熙、乾隆甚为推崇。董其昌广临古人,行书力追“二王”,兼及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融会贯通,追求疏淡之美,体现出文人书法创作中平淡率真的个性,给晚明书坛带来一股清新气息,从而在圆熟秀逸的“赵体”称雄数百年之后,领一代之风骚。晚明书家大多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上加钤官爵印,这幅书法钤白文“大宗伯印”、朱白文“玄宰氏”二印。“宗伯”为六卿之一,董其昌于天启五年(1625年)拜南京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即古之“大宗伯”,可见此作品当为他在任礼部尚书时所书。
3 张瑞图《行书五言诗》轴 纵174厘米
文曰:“独酌芳春晚,登楼日半醺。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钤白文“张瑞图印”“兴酣落笔摇五岳”二印。
张瑞图,字长公、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等,福建晋江人。擅长行、草,风格奇宕而自成一格,为晚明四大书法家之一。此幅行书轴一改中国传统书法中占主导地位的中锋,用笔多方硬侧锋,行笔转换自然,线条变化丰富,给人以奇险莫测、气势宏大之感,体现出张瑞图行书张扬、流畅、率真的鲜明个性。
诗云:“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笔势连绵流畅,收放自如。起笔、转折处多方笔,凝重而不呆滞,宛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大小错落,奇险超逸,外透洒脱,内敛刚劲,字与字之间布置和谐,呈现出疏淡而不空阔,丰润而不肥腴的艺术效果。自识:“石芝开士,甲戌书杜,王铎。”钤白文“王铎之印”“经筵讲官”二印。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明朝覆灭后,入清廷,官至礼部尚书。王铎是清初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诸体皆备,行草吸取米芾之长,与董其昌崇尚柔媚秀逸的风格迥然不同,以苍郁雄畅见胜。此轴书于“甲戌”年,即明崇祯七年(1634年),王铎时年42岁,正值壮年艺术成熟之际,此书堪称其行书精品。
5 姜宸英《行书七言唐诗》轴 纵115厘米
内容为节录唐代诗人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之一:“云衫玉带好威仪,三洞真人入奏时。频著金鞭打龙角,为嗔西去上天迟。”钤白文“姜宸英印”、朱文“西溟”“老易斋”三印。
姜宸英,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一生潜心翰墨,功力深厚,工小楷、行书,为明末清初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与陈邦彦、汪士、何焯并称康熙年间书坛四大家。观此整篇书法,布局疏朗有致,书风飘逸秀润,落笔从容有力,通篇精神贯注,毫无滞涩之感。用笔平和自然,大小疏密错落有致。
6 刘墉《行书七言联》 纵134厘米
联曰:“看山时或得佳句,开卷常如见古人。”钤“刘墉”“石庵”“御赐独坐看泉”三印。整副对联布局协调,大小参杂,疏密相间,章法疏朗规整,笔势劲健娴熟而逸宕,酣畅淋漓。深得拙中含姿之趣。
刘墉(1720~1804年),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书法初学赵孟,复学董其昌,字体平淡古朴,拙中带秀。中年学习颜真卿、苏轼各家,笔法渐趋浑厚丰盈,圆熟秀逸。晚年潜心于北朝碑版,锋芒内敛,达到高峰。刘墉写字喜用狼毫硬笔,字体丰润,柔和饱满,不露筋骨,因有的字写得过于肥厚而有“墨猪”之称,留下“浓墨宰相”之名。如这幅作品中的“看”“句”“古”字,较之“佳”“开”“人”等字体就明显肥厚许多,但不失貌丰骨劲之风韵。
7 梁同书《行书七言联》 纵130厘米
联曰:“书对圣贤为客主,竹兼风雨似咸韶。”行笔娴静流畅,结字端庄稳妥,神采雍容,极富节奏。不拘颜、柳、苏、米形迹,却深得诸家神韵,轻灵迅捷,挥洒自如,有一气呵成之美,洋溢着温文尔雅的书卷气息。
梁同书(1723~1815年),号山舟,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工诗文,善鉴赏,兼作画,善人物、花卉,以书名世,与翁方纲、刘墉、王文治并称“乾隆四家”。这副对联选自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之父黄庶的《山居独酌》:“山寒未放春消息,独把单醪慰寂寥。书对圣贤为客主,竹兼风雨似咸韶。醉乡城廓灯前到,愁贼戈予盏底销。野菜溪鱼随分有,不堪回首叫箪瓢。”体现了作者晚年看穿世事、淡泊名利后对山居生活的向往。联左有作者行书小字自识“丁未初夏山舟梁同书”,钤朱文“梁同书印”和“梁氏元颖”二印。“丁未”年为清乾隆五十二年,即公元1787年,梁同书时年64岁。此副行书联轴为其晚年成熟之作,纯正自然,富于变化。
8 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 纵159厘米
内容为唐代书法家怀素《自叙帖》的节选:“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自识:“克傅先生教字,板桥弟郑燮。”钤白文“燮何狂之有焉”“七品官耳”二印。字体粗细相间,隶意浓厚,错落有致,妙趣横生,将其“乱石铺街”的独特书风发挥得淋漓尽致。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后居扬州十年,以书画营生。与活跃于扬州的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汪士慎等一批书画家诗酒酬和,人称“扬州八怪”。《自叙帖》为唐代著名狂草书家怀素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为怀素介绍他写草书的经历、经验,以及士大夫对其书法作品的品评,是他流传下来的篇幅最长的作品。郑燮特意书写此帖,不仅是对怀素草书的尊崇,亦是自己在书法艺术上向往创新的内心写照。
9 王文治《行书临米海岳词》轴(图8),纵167厘米。
王文治(1730~1802年),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擅淡墨行草。书法先学米芾、董其昌,后法二王,晚年学张即之。王文治十分推崇北宋书画名家米芾,这幅《临米海岳词》轴内容为米芾词作《诉衷情·献汲公相国寿》,不仅有米氏遗风,并且吸收了李邕、赵孟頫修长、端丽的行书体态和张即之的飞动用笔,是一幅难得的佳作。
词曰:“薰风吹绽满池莲,晓云楼阁鲜。秀阁珠帘嘉会,齐放玉炉烟。斟美酒,奉觥舡,祝芳遥。宜春耐夏,多福庄严,富贵长年。”钤白文“王文治印”“曾经沧海”二印。作品秀润淡雅,匀净洒脱。用笔转折干净利落,提按顿挫交代清晰,无拖泥带水之感。
10 张裕钊《行书集录谢元晖诗》屏 每屏纵247厘米。
集录南朝齐诗人谢朓(464~499年,字元晖)诗作四首。钤阴文“张裕钊印”、阳文“廉卿”二印。诗屏以魏碑为宗,用笔方中寓圆,圆中带方,刚柔并济。笔画以斜为正,气骨刚健。结体平正之中见欹侧,翻转提按,雄奇浑厚,意态峭峻。钩捺处多用侧锋、转毫,造成墨色有所涨,笔画有所粗,但外轮廓却十分整洁平滑,可见其运笔、转指、用墨等技巧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张裕钊的楷书独特,行草作品传世不多。张裕钊(1823~1894年),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今鄂州)人,晚清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书法源出包世臣,熔秦篆、汉隶和北碑南帖于一炉,独辟蹊径,影响晚清书坛达百年之久,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一代书法宗师。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