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为了庆祝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开幕,Artprice都会公布一系列对当代艺术市场及世界范围内艺术市场的分析报告。2011年FIAC开幕前夕,2010-2011年度当代艺术市场报告如期公布。世界排名前十名单中,张晓刚以成交总额3006.29万欧元名列第4。如果圈外的你不知是否该为这一长串阿拉伯数字而大呼过瘾,那么,千万不要迟疑,早在2006年,张晓刚本人就因画价拍到230万美元而惊呼:“这世界疯了!”
恰逢北京最舒适的初夏时节,我们驾车前往知名艺术家张晓刚的工作室。厚厚的铁门,庭院里的老树,高挑的厂房式工作室,略带一种老教室的味道。除了我们熟悉的架上绘画,工作室里还可以看到张晓刚一些不多见的雕塑和综合材料作品,它们无论从颜色还是气质上,都与架上绘画中的艺术形象如出一辙。更有意思的是,工作室里摆放的民国时期的皮质沙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方形木质桌椅以及窗台上的盆景,正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反复描绘的艺术形象。“我喜欢买老家具,它们都是我从全国各地淘回来的,这两个绿色皮质沙发是我从上海买回来的,那一套桌椅……”张晓刚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淘来的宝贝,似乎每一个都能唤起他对上个世纪的记忆,包括激情、痛苦和哀伤。当我置身于这些老家具中时,已不知身在画里,还是画外,我的思绪似乎也随着张晓刚的讲述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张晓刚,1958年出生在古城云南昆明。1987年,19岁的张晓刚顺利考入著名的四川美术学院,与后来中国画坛的诸位重要艺术家何多苓、罗中立、程丛林、周春芽等同班同寝。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张晓刚、毛旭辉、叶永青、潘德海等人在云南活动,逐渐形成以“新具象”为代表的西南艺术群体,奠定了“生命流”绘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并最终成为国内新潮美术运动的重要一脉。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栗宪庭评价张晓刚时说:“他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品,还在于他的经历,十分典型地见证了中国当代所有社会变革,也是‘当代美术史的一个缩影’。”
现实照进梦想
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上,张晓刚抱膝而坐,眺望着广袤无垠的草原的尽头。这是1981年夏,张晓刚与周春芽一同去四川阿坝草原写生时,周春芽拍的“深刻照”,他们在此地待了近两个月,共画了300多幅速写和20多幅油画。张晓刚的毕业创作《草原组画》也是在此地采风的。“在没有与草原相会之前,我常常会因为一些堵塞而烦躁不安,情绪灰得甚至影响到信心的存在。感谢草原!把单纯、深厚的情感给予了我,使自己埋藏的力量在无声的流动中,渐渐地苏醒。第一次感到这样的宁静,这样的充满情欲,只想着尽快地把心灵里闪动浮现的那些火花,那些难言的情感,那些冲击着自己的造型发泄出来。我感觉自己是走在一片草坡上,暖风一阵阵地抚摸着脸孔,天上没有太阳,到处都在闪着晶亮的光;只要我一弯腰,准能采到一束束神奇争艳的野花,极目四野,不断变换着色彩的世界,显得多么宏大而圣洁!”张晓刚在给好友卫星的信中如此写道。我们不难看到,信件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艺术家对草原的热爱和眷恋,即使多年后,在张晓刚的信件和日记中,还经常提起那段在广袤草原生活的时光。回到学校,张晓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毕业创作中。因深厚、博大而抒情的草原给艺术家留下的印象太深刻,张晓刚最终决定采取组画的形式。此时的张晓刚尤为崇拜梵高,《草原组画》中,粗黑的线条、奔放的笔触仿佛梵高附体一般,随着艺术家“不能抑制的激情”流泻了出来,生命与激情,还有那难以言喻的美好憧憬在这幅作品中得到全然的释放。张晓刚直呼:“发现了上帝!”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