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的心距顶级艺术品有多远?
我还想讲一个问题,就是公众如何欣赏顶级艺术品,如何享受这个过程。这次展览过程中很多人提到一个问题,面对西方的大艺术家作品,有人说毕加索的画看不懂,这可能影响了很多民众前来观展的积极性。
其实有一个前提是,在此之前,这些有疑问的人可能都没有面对过毕加索的真迹原作,他们可能仅仅是从一些宣传资料上看到过报道或道听途说。因此我们需要对公众做一些启蒙的教育,不管你懂不懂,你首先是要对艺术产生兴趣,从好奇走向热爱。最重要的是先要去看展览,如果你不去看展览,你当然不会懂得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遑论懂与不懂。作为现代社会的民众,文化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对文化有所需求,这是一个趋势。食物是生存的需要,而文化则是生活的需要。所以艺术品展览特别是艺术大师的作品,首先是应该去看,通过参观才能有所了解,才能去理解,才能懂得,而不是在没看过之前就对它说不,这是对这个问题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对艺术作品的懂与不懂都是相对的,曾经有很多专家来解读毕加索的作品,但许多解读也只是专家个人的意见,或者说是专家的理解,并不一定是毕加索创作时的真实想法。所以懂与不懂是相对的,懂只是一种理解,有随机性,没有一定的标准。
第三个观点,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喜爱。爱或者不爱是一种直觉,并不需要一些特别的原因。懂与不懂都不妨碍我们去欣赏艺术,享受过程。有时我们看一张画觉得很舒服,没有别的理由;有时看过之后不喜欢,也不需要理由,但这些都不妨碍我们享受艺术,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绘画艺术的初衷之一是带给人美的享受,让看画的人能够有所感受,艺术家并不要求人们都能懂得他的作品,只希望别人能喜欢就行,但即使不喜欢,受到关注也行。说实话,我个人对毕加索的有些作品并不喜欢,尽管我也并不真懂他的画,但这不妨碍我去了解毕加索、理解毕加索,不妨碍我去关注他作品的展览。喜不喜欢他的画都要通过看展来实现的,你只有去看原作才能知道自己喜不喜欢。
在国外,社会大众对大师级的艺术品展览的认知程度很高,他们不会错过这些难得的机会,这跟他们是否从事与艺术相关的职业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与是否热爱绘画艺术也没有必然的关系,西方人对艺术的求知欲望和普遍关注的程度可能与国内民众看电影的兴趣一样,有展览就去看,不会想太多,是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我们在教育上就有问题。
谢定伟:其实西方人也不一定看得懂,但是他们都去看,这是一种习惯,是教育的结果,而教育需要从小孩做起。我在欧美的博物馆美术馆看画展,几乎无一例外的都看到孩子们坐在地上,听老师仔细讲解。台北前几年曾经办过一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藏品展览,其中有一幅米勒的名画《拾穗者》,观展人数高达70万,为什么?因为这幅画在他们的小学课本上读到过,所有台湾的年轻人都知道这幅世界名画,所以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化事业必须从孩子做起,必须从教育开始。
我们中国这些教育不多,据了解,有的小学课本上仅有关于齐白石的课文。但整个中华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又何止一个齐白石?我们的孩子们太需要艺术启蒙了。毕加索大展来到上海,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毕加索,不了解毕加索的代表作品,我们这次展览有好几幅毕加索的名画,很牛的,都是保留在他自己身边的作品。
所以懂与不懂这个问题,我觉得你们雅昌也应该调查一下,呼吁在中小学加强艺术启蒙教育,不仅培养少数孩子的兴趣,而是在孩子中间启蒙和普及美术常识。让国内的民众从少年时代开始,接受艺术的启蒙。如果没有受过教育,毕加索不懂,莫奈你也不懂,梵高你也不懂的,甚至我们中国历代的大艺术家也都不会懂。
【相关阅读】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