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效果图
本届上海双年展已公布了部分参展艺术家名单,名单包括个体艺术家和工作小组,他们分别来自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斯洛文尼亚、瑞士、澳大利亚、阿根廷、以色列和墨西哥。
叶伟立
2008年起,叶伟立将一座建于1951年的废弃戏院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策略性地将当代艺术与这个小镇集结起来,还召集了艺术家伙伴和邻居等人把这座老戏院转变为展览和表演的平台。现在,叶伟立还与当地居民一起进行日新街艺术计划。但是日新街的经历和叶伟立在宝藏岩所经历的一样,没能逃过“都市更新”计划带来的被驱逐的命运。
姚瑞中+LSD(失落社会档案室)
姚瑞中1969年生于台北,199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术学院美术系理论组。曾代表台湾参加1997年威尼斯双年展及许多国际大展,从事小剧场、电影、美术史教学、艺术评论、策展等工作,并以杨德昌电影《独立时代》获金马奖最佳美术指导提名。其作品主要探讨人类生存的荒谬处境,代表作品为《行动三部曲》。
LSD 全名为“失落社会档案室”,为一临时性组织,是由姚瑞中带领的一个摄影工作坊,发动大学生回故乡进行拍摄踏查。参与本次计划的成员约有五十名,皆为姚瑞中“当代影像美学”、“行为与观念艺术”课堂的选修学生,他们试图透过田野踏查方式,勾勒出经常被人垢病的“蚊子馆”的大致轮廓,实践以艺术手段洞察社会的可能。
王郁洋
王郁洋1979年生于哈尔滨,现居北京,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王郁洋擅长使用新兴媒介进行创作,但他却不同于一般新媒体艺术家对于技术的强调。王郁洋感兴趣于“过时”的技术、“破坏”美学及物质浪费带来的艺术性,他所实验过的作品包括观念性很强的装置、摄影及影像。
布拉德•特勒梅尔
特勒梅尔创作了大量的网络艺术作品,还有大量的相关写作。自2009年起,特勒梅尔与艺术家Lauren Christiansen从需购买版权的图库里拿到了一些图片,并且将其制作成非常滑稽的雕塑照片,发布在Tumblr上,命名为“Jogging”,这个项目在当时被认为界定了某种网络的艺术品位。
马里奥•加西亚•托雷斯
“博物馆可否是短暂的?”这是马里奥•加西亚•托雷斯最近提出的问题。托雷斯时常用幻灯片的方式来创作作品,这也可以只是艺术家的方案、工作申请、旅行记录或者就是一些资料。
罗曼•辛格那
瑞士艺术大师罗曼•辛格那曾在建筑师工作室当过绘图员、录音学徒,还在面包厂工作过。辛格那的作品同时与地景艺术与表演艺术相关,但却都不是这两种典型。辛格那的“行动雕塑”包含了预设、实施、记录这些以美学成果为要的“实验”,甚至是事件。辛格那时常对传统的科学试验方法和发现方法的原因和结果这两者进行幽默的玩味,还将自己的工作室称为实验室,经常在瑞士的高山之间实施自己的大型项目。
石青
石青1969年生于内蒙古,现居住和工作于上海。其创作涉及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形式,更多时候是这些媒体的综合运用,或者以艺术项目和事件的形式呈现。石青的创作处于一种跳跃性的、不易归类的复杂系统之中,近期的方向更多集中于日常生活政治和艺术生产关系等领域。
邵志飞
邵志飞于1944年出生于墨尔本,自60年代开始展开有关表演、延伸的剧场和装置的工作,直到现在,邵志飞的信息媒体以及视觉化的形式一直使他处于新媒体界的领军位置。在他丰富的展览简历中,他将数字媒体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虚拟现实、浸入式视觉环境、导航式影院系统及交互叙述等。
艾德里安•维拉•罗哈斯
罗哈斯曾在威尼斯双年展代表阿根廷展出,他的雕塑占据了250平方米的空间,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屋顶。这些雕塑都是手工完成的,应对了大量的阿根廷传统观念。罗哈斯非常着迷于平行宇宙、另类世界以及革命的迂回,并且这些要素都渗透至他的所有作品中。
尼拉•佩雷格
尼拉•佩雷格于1969年出生在特拉维夫,她的作品通常将目光放在被忽视的以色列日常生活之中。她是少有的年轻半职业的以色列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开拓了一种大众媒体报道中的以色列的形象,在媒体视野里,这个国家的国土不断锐减,而且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冲突。
鲁西•奥塔+乔治•奥塔
自鲁西•奥塔于1991年获得时尚针织设计学位之后,便开始了她的视觉艺术的实践。她的雕塑作品探讨了身体与建筑之间的界限,并找寻交流与身份之间的共同社会属性。奥塔使用了雕塑、公共艺术、录像和摄影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通过可穿之物来反应身体作为一种隐喻的支持性结构。1993年,鲁西与她的丈夫乔治创建了奥塔工作室,他们的合作项目主要针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在世界各地举办了相关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