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仁纪念馆:走向西方的泥塑神手 2012-08-17 15:50:28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珠还 点击:
8月16日报道:他是《丁丁在中国》里的中文字作者,他和埃尔热有着深厚友情;他曾为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塑像,他的作品至今还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百年宫顶、巴黎的爱丽舍宫、德彪西纪念馆和上海的淮海路畔伫立。

纪念馆门口的张充仁像

纪念馆门口的张充仁像

 

8月16日报道:他是《丁丁在中国》里的中文字作者,他和埃尔热有着深厚友情;他曾为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塑像,他的作品至今还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百年宫顶、巴黎的爱丽舍宫、德彪西纪念馆和上海的淮海路畔伫立;他的画室里曾走出过著名水彩画家哈定、宣传画家翁逸之、油画家兼美术史论家何振志等....。。他就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奠基人——张充仁,齐白石称他为“泥塑之神手也”。

 

专题:博物馆里的秘密

 

上个世纪,“中国张”作为一枚隽永的符号被镌刻在了西方十多亿人的心中。2003年3月的某一天,张充仁纪念馆终于在张充仁的故乡——上海七宝蒲汇塘畔建成,与此同时,张充仁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终于能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方广受敬仰的中国泥塑神手

 

在上海张充仁纪念馆中,陈列着一件特殊的雕塑品,那就是被齐白石称之为“泥塑之神手”张充仁的一只右手,这件作品的原件,也同毕加索、罗丹的手一起作为法国国家艺术博物馆的永久珍藏。这位中国20世纪的雕塑艺术巨匠,他91个春秋的艺术岁月,一生留下了宝贵雕塑作品,奠定了他在西方艺术界的地位。

 

张充仁一生创作了近一百多尊雕塑作品,他给泥土以生命,赋石头以感情。他为邓小平、冯玉祥、于右任、聂耳、马相伯、蒋介石、司徒雷登、埃尔热、密特朗、德彪西、齐白石、陶冷月、吴湖帆等许多历史名人塑过像,每一尊塑像均能传达人物的神韵及内心世界。在78岁定居法国后,他仍用生命中最后的十三年,留下了一批珍贵的传世之作。

 

张充仁创作的雕塑作品,往往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在比利时就读雕塑高级班时,一次导师布置了“内心的苦楚”这一命题作业。当时,中国侵华日军的铁蹄已闯入东北,战争的阴霾笼罩着全国,张充仁心中想念着远方的故乡,焦虑着灾难深重的祖国,他的雕塑处女作《渔夫之妻》诞生了。1945年上海沦陷时期,日寇以色情和毒品腐蚀中国青年意志,张充仁又创作了《恋爱与责任》,意图唤醒青年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在上海淮海路复兴路的街心花园里,伫立着一座聂耳全身铜像,这是张充仁在上海街头的唯一一座城市雕塑作品,这是为纪念聂耳诞生80周年所建。当时张充仁已定居法国,不远万里回到上海,主动积极投入这一艺术创作。

 

“中国张”带丁丁游中国

 

戴高乐曾说“在这世上,能够和我较量的只有丁丁。”迄今,《丁丁历险记》被译成48种文字,销售出1.44亿册,走遍了世界各大洲,影响了好几代不同肤色和不同国籍的少年儿童。看《丁丁历险记》长大的朋友们或许知道,在这部漫画中,唯一一个根据真人创作的人物,就是《蓝莲花》中的“张”,他的原形就是曾在比利时留学的中国学生张充仁。

 

张充仁在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留学时,遇到漫画家埃尔热,两人一见如故。当时,埃尔热正准备让笔下的“丁丁”去中国历险,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极为陌生,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男的留长辫、女的都缠小脚、人人抽鸦片的国度。从张充仁的口中,埃尔热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根据这些素材。他创作了《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中国》(引入中国后名为《蓝莲花》),其中的所有文字均出自张充仁之手,主人公“中国张”的形象也由张充仁的照片经处理得来。这部系列漫画通过艺术画面展现当时中国的真实情景,形象地批驳了日本军国主义散布的所谓“中华民族野蛮荒昧”等诽谤言论。

 

1937年,张充仁回到上海,这对好友也失去了联系。半个多世纪后,张充仁与埃尔热这对久别的老友,再次在比利时会面。当两双手握在一起时,两个风华少年都已白发苍苍,一个成为著名漫画大师,一个成为一代雕塑家。埃尔热当时已经身患癌症,病情非常严重,3年后就逝世了,“丁丁”也停止了旅行。

 

1975年,埃尔热与张充仁恢复联系时通信里有这么一段话:“我感谢您,不仅是为您在我工作中给予的帮助,更加是您带给我的知识,因为您,我的人生走了另外的方向。您使我发现了事物的品质,诗一般的意境,觉察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张充任和埃尔热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使丁丁成为中国和比利时乃至整个欧洲的友谊见证。

 

世界铭记着“中国张”。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