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山寨风:欧洲“设计殖民地”? 2012-08-18 11:24:18 来源:晶报 作者:李海若 点击:
山寨与原创之争,已屡见不鲜。前不久,广东惠州“全盘山寨”奥地利小镇哈尔施塔特一事,由于被欧美主流媒体“加关注”了一把,回流至中国,再次激起新一轮的“山寨与原创设计”大讨论。

山寨与原创之争,已屡见不鲜。前不久,广东惠州“全盘山寨”奥地利小镇哈尔施塔特一事,由于被欧美主流媒体“加关注”了一把,回流至中国,再次激起新一轮的“山寨与原创设计”大讨论。

 

受访者中多数表示这体现了设计师或设计师背后的投资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而世界“建筑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首位中国得主王澍近日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对中国建筑设计当前急于模仿西方风格而将传统文化理念弃如敝履深感不满。连年过八旬的德国殿堂级设计师近期访问深圳时都坦言,当下中国在很多设计领域,俨然已沦为欧洲设计的殖民地。君不见,英德美法乃至北欧诸地域小国设计强国的设计风,随着洋设计师们的“抢滩”中国一时风行神州?满目河山,前卫建筑扎堆起,领衔设计多洋派。忽如一夜西风来,传统难敌山寨派。

 

而几乎同时,从丹麦到英国,也处处涌现大规模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如土楼的建筑设计,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有人戏言,“天下楼盘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在这个网络通畅的全球化时代、信息同步的地球村中,严格来说,没有谁的设计不会受他人设计的影响。设计评论家说,“谁也没资格说自己是绝对原创”,而所谓的“欧洲设计殖民地”,似乎也逃不开“文化后殖民时代”这个大背景的影响。

 

谁的山寨,谁的原创?

 

谁在抄袭,谁在超越?

 

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无法逾越,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作为?西方提供的原创也不尽完美,为此在不断革新,包括模仿、“山寨”中国原创设计。有时,“一个愚蠢的原创并不比一个高明的拷贝更有价值”。

 

近期,欧美主流媒体继6月一轮“爆炒”后,再度聚焦广东惠州楼盘“全盘山寨”奥地利世界文化遗产小镇一事。山寨建筑风之争持续发酵,连8月初到访深圳的德国工业设计大师克拉尼也忍不住说,中国一些设计领域俨然成了国外的“设计殖民地”。而几乎同时,欧洲大学校舍“深度模仿”土楼等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设计、欧美设计师纷纷抢滩中国“试验”先锋设计的报道也此起彼伏。国内的建筑设计如何突破“山寨”、自成体系、分庭抗礼?建筑师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根在运用传统文化——

 

 

 

北京奥运建筑师朱锫:

 

“山寨”楼盘易 “照搬”文化难

 

惠州的“奥地利小镇”项目耗资近60亿元,“完全复制”了奥地利哈尔施塔特小镇的主要地标建筑,从集市广场到几百年历史的小店,建筑外观复制得几乎与“原版”不分彼此。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小镇被中国建筑师全面拍照、集中“复制”的情况,小镇居民毫不知情,经欧美媒体曝光后,甚至引起欧洲议会议员的抗议,直到楼盘开发商邀请奥地利小镇代表团来访、缔结“友好镇”关系,才得以暂时平息争议。而近期,欧美主流媒体再次掀起对“中国山寨版欧洲小镇”的反思。用该镇镇长的话说,哈尔施塔特不怕人“复制”,因为中国的楼盘可以复制建筑外形,却无法复制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抄袭不仅在中国有,在世界各国比比皆是,有的抄得几乎一模一样,有的还改一改,只看设计方或者投资方有没有勇气承认。”建筑师朱锫说。朱锫的“数字北京”是2008年北京奥运建筑中唯一一个由华人建筑师独立设计的作品,曾获得美国《建筑实录》评选的“2007全球设计先锋奖”。

 

朱锫认为,当建筑很“中性”的时候,其实不存在抄袭。所谓“中性”,是指人们习以为常或全行业公认的标准,比如世界上90%的建筑都是长方体,各国这类建筑外形、比例、高低几乎都一样,算不上谁抄袭谁。“中性”还意味着没有个性和明显特征,可识别性低,比如纽约有许多写字楼乍一看都很像,区别在于局部变化,这些细节也是原创设计。

 

反之,建筑一旦具有个性,就容易被抄。朱锫说,他为北京奥运会设计的北京奥运控制中心“数字北京”在宁波和成都都有“山寨”版。因为这个建筑设计的个性很明显,所以一被抄就会很“显眼”。不过,在比例和用途方面,这些山寨版建筑与他设计的建筑都不一样。“其实,被抄袭者很无奈。因为建筑的原创设计被抄袭,通常都没法告。”朱锫说。他坦言,即使在注重知识产权的国外,对建筑设计知识产权的界定也很模糊,因为设计概念受地域、地质、气候、使用因素的影响。同类环境下出现的雷同设计,难以界定何为原创何为抄袭。建筑师对设计作品付出了很多心血,抄与不抄,与建筑师的修养有关,也与投资方降低成本压力等商业伦理有关,所以目前在法律上还很难约束。

 

但朱锫强调,设计师可以“山寨”一个建筑设计,但无法“山寨”一个城镇。因为建筑背后的文化和环境都不一样,会随着时间变化。比如奥地利哈尔施塔特小镇以哥特和巴洛克风格建筑闻名,这是一个由本土文化、历史和建筑共同组成的体系。没有文化传统而全盘抄袭建筑设计是很难的。就算技术足以把罗马城的地标性建筑“完美地复制”到中国大街上,也会显得非常难看、不伦不类,因为中国的地块、周边环境缺乏与罗马建筑相得益彰的人文传统和环境。所以,复制经典的传统建筑往往并不高明,但也很难指责。

 

建筑设计是门空间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果大比例仿造和照搬,无疑会大大降低建筑的艺术价值。对于中国一些城市跟风大建欧陆风情小镇的做法,朱锫表示,他对这一现象很反感,他觉得这在设计上是“低端”的做法,绝不会是建筑发展的健康趋势。

 

但同时,他也不认为在中国做欧陆风情的建筑设计就是抄袭,因为“山寨”是指非常相像乃至完全照搬。他说,至少在他看到的一些欧陆风建筑中,设计师并不是完全照搬的,他观察到一些楼盘或商业空间只是借用欧美设计风格做商业噱头,还不到山寨的程度。

 

设计评论家李德庚:

 

西方校舍仿土楼 山寨原创互变迁

 

“对于山寨和原创问题,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设计评论家李德庚认为,山寨在当下这个时代,在中国各行各业里都很难完全用道义上的黑白标签去贴,不然会很武断。现在,全世界文化就像放在一个超级市场里,谁都可以用,也没有权利去限制别人不得借鉴。从资源、原材料的角度而言,世界的确是“平”的,但是为什么结果却不尽相同?因为设计者自身的思维高度和综合能力决定了不同的结果。所以,简单地界定山寨和原创并简单地批判或呐喊,都是愚蠢的做法。他说,“我相信,一个愚蠢的原创并不比一个高明的拷贝更有价值。”

 

前不久,一组仿中国土楼建筑形式的哥本哈根大学宿舍图片受到诸多关注,这座水上建筑被誉为“世界最酷大学生宿舍”,共有7层楼360个房间,据介绍,其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福建土楼设计。“其实,西方很早就在向中国学习。”李德庚说。比如西方“抄袭”中国的指南针设计,并转化为运用于大航海时代的罗盘。

 

李德庚分析说,“在一个所谓的‘文化后殖民时代’,我们无法回避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现代社会物质产品门类基本是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从柏油马路、路标、人行道到汽车、电脑等,最初的设计或者说原创都来自于西方。要完全脱离是不容易的,谁也没有资格说自己是绝对原创。”

 

谈到深圳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等文化旅游经典案例,包括将欧陆小镇搬到深圳,李德庚说,这其实非常真实地反应了中国那个年代的文化和心理需求。当时的人都很希望了解世界,但少有机会出去。而模仿欧美建筑设计的形式给了中国人这种机会,在人造景观面前留影会极大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是深圳还是西双版纳的人们,都有想尽快实现现代化的愿望,这是深层的心理需求。”李德庚强调。一些去西藏和云南旅游的人会抱怨,当地怎么被糟蹋成这样、这么不原生态了?但当地人也有现代化的愿望和权利。

 

山寨和原创如何界定?李德庚认为从创作的角度而言,是很难确认的。他说,“严格来说,在全球化相互影响如此巨大的时代,在当今网络信息通畅的背景下,没有谁能说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受他人设计的影响,或是完全没借鉴过他人的设计。什么叫模仿?从人学说话开始,都在模仿、学习他人,只是当人们日益成熟后,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原创的思路,但个人的点滴灵感无不受到外界的影响。”

 

李德庚不赞成以贴标签和打棍子的方式来对待山寨与原创之争。他认为首先要尊重这个大时代,设计和灵感是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照搬”的。他说,“我们总说‘山寨设计’,其实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哪里没有山寨?世界各国都在相互影响,借鉴、模仿。一个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有一个时期在照搬、学习、抄袭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不要用过分书呆子似的眼光看问题。当下的城市现代化进程是在COPY基础上建立的,从硬件到软件机制,世界各国都在借鉴、模仿已获得证明的先进案例和经验。”

 

“另一方面,每个人要努力摆脱抄袭。”李德庚认为,建筑设计要原创,个人要多思考,西方提供的经典设计案例不是完美的,也在不断发展,面对文化差异,现代化进程等方面的差异,照搬很多东西可以,但要提高心智。当我们把对现代化、世界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入模仿品中去时,是可以称之为原创的。

 

台湾设计师易介中:

 

仿欧仿古全球有 超越原创才算高

 

相比奥地利小镇“山寨版”之争的“出口转内销”,望京SOHO掌门人潘石屹夫妇发微博要状告重庆美全一事,更受国内建筑界、商界以及大众的关注。

 

望京SOHO由“国际建筑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首位女性得主、当下在国际上炙手可热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n Hadid)担纲总设计,独特的曲面造型彰显着“建筑女魔头”的不羁风格。重庆美全置业称拒不接受望京SOHO、扎哈·哈迪德方面发出的侵犯建筑设计“外观著作权”的指责。有律师表示SOHO中国的胜诉可能性很小,最终有可能以双方和解结束,结果是双方都达到了吸引眼球的目的。

 

台湾建筑师、中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易介中认为,其实扎哈·哈迪德也在“抄”别人的设计。白条玻璃,弧形结构元素已是全球公认、行业通用的设计风格了,并不是她个人原创,变形设计也不是一个设计师可以垄断的。潘石屹的设计“维权”更似一种商业炒作。易介中说,“模仿设计是可以的,关键是你做得像不像?形似还是神似?有创新有批判还是不论好坏全盘照搬?建筑设计上的模仿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他举例说,深圳的华侨城早年就模仿欧洲小镇的建筑设计,从商业角度看这是很正常的选择,因为十年前的设计环境和商业环境,比“发挥原创”更重要的是国人“急于开拓国际视野”的市场心理。而且华侨城不仅模仿了欧洲的设计风格,也模仿了中国的古建筑元素。他认为,如果建筑设计的模仿是用于商业项目,比如观光旅游业,模仿不能算抄袭。比如江苏华西村,不仅有山寨版天安门、长城、山海关、还有美国国会大厦、法国凯旋门等“地标”。但如果建筑是用于政府工程,由于建筑整体关乎文化形象,全盘照搬国外设计就不合时宜了,比如“山寨白宫”之类用作政府办公楼。

 

易介中进一步分析说,仿欧、仿古都是设计风潮,不仅是中国在模仿,欧美亚很多国家都在“仿古”,比如韩国也有欧洲小镇,印度、孟加拉也有“欧美地标建筑”。特别是仿古埃及、仿罗马建筑风格的设计,现在俨然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主流”建筑风格。如果全盘否定“山寨欧洲小镇”,那么上海人引以为傲的外滩怎么办?要知道,外滩几乎都是欧式建筑。他说,“真正让人难受的可能是,为什么当下中国人的建筑总是仿外国,而外国人不仿中国建筑?我们真该好好反省。”

 

为什么要把中国变成别国的翻版?我很喜欢曼哈顿,那是个很有趣的地方。但是它是经过200年时间形成的,你想复制它,可太难了。纽约不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它是时间沉淀出来的。”

 

——普利兹克奖首位中国得主王澍

 

福建土楼在丹麦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有一栋造型特殊的宿舍Tietgenkollegiet,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福建的土楼,被誉为世界上最酷的大学宿舍。这座圆形建筑物于2007年落成,是丹麦建筑师Lundgaard和Traneber Arkitekter的作品,夺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奖(RIBA International Awards)。其设计概念是着重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是丹麦政府对学生居住环境的描绘。

 

中式教学楼在英国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文,感受东方文化,英国威灵顿学院耗资50万英镑打造了一个优雅古典的中式教学楼。据报道,该学校之所以“大动干戈”,主要是由于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以及对越来越多学生开始学习中文的市场认可。威灵顿学院校长安东尼·塞尔登也说:“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事务和商务的舞台中心,(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以中国为中心。”

 

“西方地标”在中国

 

在苏州有一座山寨“伦敦塔桥”,是当地规划的旅游项目,苏州地区共有56座世界名桥的复制品。该塔桥从风格、外形上看,都与原桥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伦敦塔桥只有2座塔楼,而苏州“塔桥”有四座。

 

江苏省阜宁县白天鹅公园内还有一幢建筑外形酷似“悉尼歌剧院”,不过用途大不相同,它其实是一个集餐饮、休闲、健身于一体的饭店。

 

美国“白宫”在中国也常被复制,如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政府大楼、南京雨花区政府大楼、上海闵行区法院、重庆市法院等。据各地网友爆料,在中国酷似“白宫”和“白宫建筑群”的建筑就有近10栋,造价不菲。

 

 

 

【 相关链接】:

 孙振华:“山寨雕塑”的粗劣阻碍中国雕塑原创进程

 余积勇:中国艺术家的山寨精神何以产生

 

 


【编辑:王胤】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