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虎图是何香凝除了菊花题材之外,在其交游生活中更具代表和象征意义的题材。作于1910年的《虎》,是何香凝早期赠与 黄兴的佳作款题“克强先生正,香凝”。何香凝作虎图,除了寓意中华觉醒之宏大志向外,这类题材在她的交游经历中蕴含了另外一番意图。
1934 年颂祝经亨颐夫人的《虎》,题款中写道:“二十三年六月在白马湖作此祝,经夫人康健,何香凝识于双青楼”,款识中提示了此时的何香凝正身处于经亨颐在白马 湖的处所作画,期间了解到经夫人身体不适,特别绘制了这张猛虎画赠予她。这种赠送的方式是何香凝交游经历中一个精简的片段。类似的馈赠酬谢的例子,在四十 年代初粤东避难过程中也有见。1942年何香凝与家人达到海丰县,当时广东东江水上游击队负责保护他们一行人在海丰境内的安全,为此何香凝离别海丰前绘制 过“威震群峦”的虎图和“凌霜傲放”的菊图答谢过共产党人。可见,菊与虎的画作题材是何香凝在日常交往中用于馈赠予重要人物时才会使用。因此数量较少也受此一影响。
196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大会上,毛主席同何香凝亲切握手。左起为刘少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何香凝
何香凝绘画的用途 以卖画筹款救国
“丹青写烟霞”,出自何香凝1931年创作的题画诗《梅花》:“俗虑尘心且尽赊,丹青为伴写烟霞。沽酒莫愁阿堵物,石头城下卖梅花”。此诗奠定了何香凝以 绘画为伴、清雅脱俗的品格。“丹青为伴写烟霞”反映了何香凝在民国时期弃职去国、卖画筹款的史实,也见证何香凝终其一生对艺术的挚爱。
民国时期何香凝的绘画在她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从结交友谊表达祝福、画图易米、维持生活到义卖慰劳等。何香凝的创作多是应这些情境所需要而完成。她曾在一首诗中表达这样的感叹: 卖画(1935年)结交从古重黄金,贫贱骄人感慨深。写幅岁寒图易米,坚贞留得万年心。
何香凝不违直言她以卖画换取粮食,甚至钱财等基本生活物资。何香凝卖画的原因,为私是卖画易米维持生活,而为公则是筹款救国。最早见何香凝卖画筹款的记录始 于1921年与宋庆龄在“出征军人慰劳会”的义卖中,何香凝已经开始现场作画,协助义卖。1925-1926年间,以纪念廖仲恺爱护农工、扶助农 工的意志为宗旨,筹建仲恺农工学校,训练中级技术人才以振兴国家经济为目标。因国库亏空,北伐也在筹备当中,政府不允出资办公学。何香凝立志卖画筹款成立 私立仲恺农工学校,并作为该校校董之一。二十年代初期,何香凝已经开始卖画筹款的初步实践,目前所得资料尚未有记录她这两次售卖的具体成果。但学 校建设经营的经费则一直困恼着何香凝。她在1931年发表的“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宣言”中补叙了她从1929年时上海文艺界人士捐画售卖得到的启发:
民国十八年,何香凝个人将历年所作画件,举行展览会,悉数变价 出售,即以售得之款,为反日救伤工作费用。
南京展出老照片 痛斥汪精卫背叛革命
有三张与南京有关的照片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第一张是1935年9月1日,57岁的何香凝在南京参加廖仲恺灵柩安葬仪式,照片上的她一身朴素长袍,端坐于前排,深情肃静;第二张仍是1935年,何香凝手拎长袍,在两人的陪同下急速离开的照片。原来,她痛斥当时汪精卫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背叛革命,愤然步出一会议的会场。
第三张,是重新篆刻的廖仲恺何香凝墓碑照片。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根据何香凝生前的愿望,她的灵柩被移到南京与廖仲恺合葬长眠,二人的合葬墓现在南京中山陵园。这对革命伉俪在近代史上的作为始终让后人敬仰。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