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的玻璃作品
讲究个缘分
陈刚讲究缘份,谁跟他有缘,就做谁。名气大的,如果没有缘分就算了。因为缘分,就会通过画廊这个平台去帮助艺术家。陈刚是安徽人,不少安徽艺术家都在圣菱画廊做过展览。
除了江湖意气,就是自己的判断。陈刚不苛求自己,还是那个方向,就是做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东西,也不会去留意市场好不好。七八年前,陈刚就开始关注起玻璃艺术。第一是因为他喜欢玻璃,第二是因为他很早就意识到,画廊光靠卖画,还是很难,在被拍卖行挤压的情况下,画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想到画廊日后的出路,陈刚感到,必须要在某个地方有一个亮点。
玻璃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仍然觉得是工艺品,实用性大于审美性,但是在国外,玻璃绝对是可以进博物馆的,也绝对是可以流通的。靠缘分,陈刚邀请到王玉平、孙良、黄渊青等艺术家,请他们将自己的绘画符号从画布移植到玻璃材质上去,材质虽然转换,但艺术的理念和表现力还是同样。不久后,还有一批艺术家朋友将参与到玻璃艺术这块的创作中来。陈刚知道这条路会很艰难,因为目前国人对玻璃的价值认识得不够,他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王玉平的玻璃作品
不刻意找藏家
陈刚不刻意去找藏家。他说,藏家的事情,还是缘分。他觉得找藏家没多大必要,他从来也不拿着自己的东西去推销,所以画廊的藏家不多。但是如果有藏家愿意跟画廊在一起,就会走得很长。
消费艺术品是一个过程。陈刚认为,国内现在买画的模式,比如说,家里要买画,就直接买一张,但在国外,一般是先从版画买起,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慢慢提升对艺术品的认识。而我们现在可能就跳过画廊直接到拍卖行去拍。为什么要到拍卖行去拍?因为这种行为符合中国人的心里,中国人就是爱赌,比如你出五万我加到六万,举牌子时有种虚荣心的满足。陈刚相信,市场日后会慢慢回归冷静,回归画廊。
【编辑:杨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