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主持人王刚所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专家称“王刚砸的不是赝品,而是文物”。相信不少读者和我一样,每每看到王刚喊出,有请护宝锤的时候,观众心里也对宝物的真真假假有所纠结,随着手举锤落,被认为是“赝品”的“文物”瞬时变成齑粉。随着这一击,“文物”持有人往往会顿失颜色,痛苦得脸都变了形,而这经典的“王刚砸宝”画面遭遇到了最大一次信任危机……
相信不少观众都有同感,这么美丽绝伦的东西真的是假的吗,如今的民间收藏,究竟是赝品横行还是恰恰相反——无数珍宝因得不到认真对待而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针对众藏家的质疑,《天下收藏》节目组的回应铿锵有力,绝不可能砸错!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在这样的争议中,主角似乎都是内行,一时间,内行们争论不休,外行们也热议不断。
其实,无论是在电视节目还是展览中,专家们都会对那些赝品做出评判的理由。王刚作为收藏界“大腕”,对自己策划这个环节感到颇为得意,并表示从未出现过鉴定失误。就本人一外行来说,《天下收藏》节目组专家的评语太过简单,我都能朗朗上口,就这么常用的“胎质疏松”,“底部有明显做旧痕迹”寥寥几语就把别人的宝贝全盘否认了,这让持宝人情何以堪。
现场“砸宝”是为了“去伪存真”,节目组初衷或许是好的,可问题在于,文物鉴定仅凭几个专家在节目现场稍作观摩就能“一锤定音”?至少,仅仅凭肉眼与经验识别,其可靠性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也存在困难,并很难形成说服力。更何况,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传统文物鉴定而言,也应该在对文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识和综合考察,方有定论。而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方法,则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分析鉴定。藏家收藏藏品,多半基于一个前提,那便是对藏品的喜爱。既然喜爱,又怎能让人随意诋毁、说毁就毁呢?砸的一地碎片,这也伤害到藏家热情。
在文物鉴定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的当下,王刚砸“赝品”,即使是真正的赝品,也不必“宁枉杀一千,不放过一件”。而从长远来看,国家文物局等相关单位应尽早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收藏法》,同时建立相关的法律监督约束机制,通过法律和信用机制对文物鉴定行为进行制约,唯有如此,民间收藏才能迎来预期的“春天”。
【相关阅读】
【编辑:宋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