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CAFAM未来展
三 从“颁奖+展览”模式到展览代理权等多元化推广
“展览代理权”,记者第一次听闻这个词是在采访梁开东的时候,“我们主要是签约艺术家某3件作品的一年展览代理权”,也就是说在一年内青年艺术100项目组可以享有艺术家作品的展览权,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举办各类形式的展览。一年期满之后,如果作品没有销售,作品将归还艺术家。
利用签约的展览代理权,2011年度的青年艺术100在北京地坛启动,随后在广州、上海、无锡等地巡展,之所以选择这几个地点,梁开东介绍说,“这四个城市中北、上、广是一线城市,无锡是二、三线城市,北、上、广艺术氛围都很浓,这三个城市基本上我们每年都会要走的,另外我们也想把这个项目带到二三线城市,去年投资方就是无锡交易中心,他们在无锡有很好的展览空间,同时也特别重视文化产业这块,同时,无锡地理位置非常不错,正好在长三角中间,离上海、杭州都很近,所以我们选择无锡。”与此同时,青年艺术100还利用这批作品参加了比如艺术广东、艺术北京等博览会的项目。
“今年具体的巡展地点还没确定,但有个大体计划,北上广是肯定要去,有可能会去成都、陕西、深圳等地,另外我们今年在展览的同时会增加一些其他的活动,比如论坛、对话、讲堂、沙龙、艺术家派对等,邀请业内知名策展人、艺术家与年轻艺术家交流、对话,我们希望在这些方面做得更丰富、专业一些,让青年艺术家得到的不仅仅是展览的机会,还有学习的机会。”
与这种签约作品展览代理权的方式不同,CYAP、未来展采用了不同的模式,这些项目一般只是针对这个展览与艺术家签署了合同,约定参加此次展览,时间因为每个项目时间不同或可能后续的巡展而有所区别,CYAP约定五年内不卖作品,未来展主办方是央美美术馆,所以更多地是研究和展示,也不会卖作品。
青年艺术100、CYAP、未来展虽然推广青年艺术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些侧重于商业、有的侧重于学术考察,但都尽可能地去呈现当下的创作现状,并不去过多的评判。梁开东介绍说:“‘青年艺术100’项目是选100位优秀的艺术家,另一个方面也是想做到100分的意思,双重含义,我们最主要的是推广现在的年轻艺术家,让他们有机会展示或销售自己的作品,这对他们都是一种激励。”
央美未来展策展人之一蔡萌也表示:“我们此次展览是想更多地是展示现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选择这些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差,只是因为我们设置了蔓生长、自媒体、微抵抗、宅空间、浅生活、未知数这六个主题,被选中的作品可能与我们的这六个主题想契合”。另一位策展人冯博一说:“我个人觉得还算是一种有一点儿田野考察的倾向”。
区别于目前的展示模式,早期的大学生提名展和新星星艺术节都是“颁奖+展览”的模式。大学生提名展”启动于2006年,是由今日美术馆创办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公益艺术奖项,目前设有特别奖、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与艺术家冠名奖及展览与网络最佳人气奖、优秀策展团队奖,其中特别奖、金奖、银奖、铜奖的获奖作品由组委会收藏。
大学生提名展主要的针对的是大学生,新星星艺术节则将对象限定在中国未被画廊等经纪机构签约的艺术家。2010首届新星星艺术节”由艺术场和《经济观察报》联合主办,共设绘画、雕塑、摄影、综合艺术及“艺术场”大奖等五个奖项,获奖者将获得一到三万元不等的奖金。12月8日-12日落地成都新会展中心,进行终评、颁奖及展览。此后获奖及优秀作品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宁波、南京、长沙等地巡展。
之所以会推广青年艺术模式的转变,评判标准的多元化成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八九十年代,话语权更多地掌握在批评家手中,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和资本的进入,话语权开始分散,评判标准也开始多元化,特别是青年艺术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下诞生,对于年轻艺术的认识人们开始不那么清晰,“未来展、赵力他们做的“青年艺术100”以及付晓东德美艺嘉那个推广计划,都在做青年艺术,我觉得这是一个背景,我个人认为说得比较好听的话当然年轻人意味着未来,其实也在发掘新的东西,试图能不能通过青年人的创作现象,能够归纳出和梳理出什么样的特征、现状,呈现年轻一代的艺术创作,他们如何是跟现实发生关系的,如何面对所谓的传统和西方文化,如何面对这种所谓的文化传统,如何面对这种互联网,网络系统等等。”
四、青年艺术与资本的“共谋”
虽然目前的青年艺术项目都建城“学术”或“推广青年艺术”,但其实背后都或多或少有资本的影子,或者被资本所利用。但资本与艺术的结合其实时间很短,“92、93年那帮艺术家可能都要赶在95年前后出来,有的晚一点要到98年赶一些大的展览项目才可能冒出来。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推自己,当时有一些外国的策展人到中国来选艺术家,会有一些集中的观摩会或者是见面会,他们去把资料给老外的专家们看。”蔡萌介绍道。
“2000年以后,艺术资本介入之后画廊起来了,其实艺术家选择、被选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本土艺术机构负责人或者专家学者,都会来介入到这种选择的体系里,美院刚做完“千里之行”本科毕业展,展览时候很多画廊老板都来看,很多美院的学生脚还没迈出校门就被画廊签了,很多作品我们想收,但学生都已经卖了。”
“我一直觉得资本和钱是一个很中性的,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还是艺术家,比如说艺术家通过他的创造,对这个社会作出贡献,社会给他不同程度的、不同方式的回报,包括名和利。但是假设一个艺术家就是为了挣钱,哪种风格好卖就画什么,停止了自由创作和独立性,我觉得这个金钱就会带来一种所谓的负面的影响。”冯博一说。
青年艺术100直接不避讳资本,“我觉得是不是他们肯定要考虑到市场,我的意思是说不能选择那些艺术家都是不好卖的,没法卖的”,在选择作品的时候就带有市场的考虑。
这并不是艺术与资本的第一次的接触,自从艺术市场化以来,如何平衡艺术与资本的关系一直是艺术家和业内从业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2004年到2007年是中国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时期,以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为代表的艺术家市场兴起后,有关毛泽东、天安门、杜尚的小便池、苏州花园、格瓦拉、假山石、玛丽莲·梦露、大眼睛的小女孩、可口可乐罐头、合影老照片等题材的作品,几乎席卷了整个艺术界,“那时候是简单、粗暴地模仿,什么卖钱做什么,非常恐怖”。
“艺术市场化应该说利弊共存。艺术品市场的成长,一方面让艺术品价格机制逐渐完善,一方面也加强了国际、国内艺术家的交流,这是利的一面。弊端在于,艺术品市场回暖的速度太迅猛以至引发了混乱,造成了实体与泡沫的并存。在此背景下,艺术家也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如果他们的作品市场反映平淡,创作理念和积极性就会被左右,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国内许多画家还充满艺术理想,但现在很少有人谈这些。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艺术创作会变得跟风市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如此评价说。
如今,这些青年艺术家项目的设立,说明资本开始涉及青年艺术家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在这种‘金融化’和‘主流化’的导向下,除了无情、无耻地透支着我们的未来之外,我不知道这样的活动究竟能给青年们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系统,又能给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指出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吴鸿在其《被透支的“未来”》一文中表示,提醒资本可能对青年艺术家造成的价值扭曲,避免上一轮艺术热中创作跟风市场的覆辙。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