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圣经中这个著名的“马太效应”并非迷信,而是一种心理状态,这个状态与财富量的多寡无关,只与自己的心有关。一颗不断攫取、不知满足的心,不可能属于贵族,不管外面有多少金钱和多少头衔来为他包装,内在也终归只是个赤贫之人——内心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也才是尊贵的基石。
近年围绕艺术品收藏,社会各个阶层都涌动进来,悉心观察则会发现:不管多有钱的人,也不过还是盯钱而来;只有极少数纯为“花钱”而来的人,静悄悄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回去静悄悄享受,并不理会旁人的说三道四。
“艺术品是一个贵族的行业”,这话一点不假,但对于中国这个经历了长期动荡的社会来说,它在此刻反而成了贵族与否的炼金石。退出江湖多年的长者一致告诫:“永远不要丢掉你那颗单纯的心!”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为卖而买往往得不偿失,但真正的危险在于自己的心:心变了,看东西、挑东西的眼光就会变。明眼人只要从你买东西的手法上,就足以看出你皮囊之下所包裹的,是高贵还是卑贱。
很多时候,混乱的发生是因为忽略了事物的本相,以至于本末倒置。说到底,艺术品收藏本就不是关于“挣钱”,而是关于“花钱”:一场让自己开心的消费。只不过相比于一次演唱会、一顿千元大餐、一双意大利皮鞋这些“花出去的钱”,实物艺术品更像是“花进来的钱”,有朝一日——可能是当你已经完全遗忘掉它之后——它还可以带来新的甚至更多财富。
然而,这个顺便赚钱的结果,并不影响其消费品的本质。就像娶到一房娇妻自然可以享受性,但人们很少会单单为了享受性而去结婚,因为说实话,没必要。
这世上能用来赚钱的方法那么多,何必多这一项?这年头儿能单单出于爱好去玩儿的机会这么少,何苦变了味道?
在这个时代,其实没有太多让人肆意释放心性、放飞个人喜好的机会,没有太多去玩儿、去真爱、去任性的“单纯”。艺术品收藏本就是这样一种单纯,单纯到没有标准:有人收火柴盒儿收成了大家,有人玩儿葫芦玩儿成了高手,有人用自己攒起来的珠子慢慢串成各种项链,有人埋头老照片儿寻找自己的文化情愫,关键词仅仅是:我喜欢。
同时,对于这个时间点的中国来说,这片单纯的空间不仅意味着放松,更意味着内心自信的重建。我们的国家自卑了近百年,我们的童年大多在打压自我中成长。一群不自信的人,如何承担一个文明的复兴?文艺复兴需要的是贵族,内心饱足、知道自己要什么、懂得花钱之“道”的真贵族。
某种程度上,收藏更像一种表达,表达“我”的价值判断,“我”的兴趣爱好,“我”的审美标准,“我”的精神追求,与别人无关,与市场无关,与金钱无关。让心灵自由呼吸,这就是花钱的艺术,也是从赤贫到小康再到中产阶级乃至新贵族的必然过程——何况还是花进来的钱。
只不过,获取这笔未来财富的前提是,此刻,安心做一个消费者,享受当下,享受自我。
【编辑:宋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