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科技检测难敌科技造假 2012-08-24 09:49:48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高存玲 点击:
近日,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栏目“砸”出争议,有专家观看后公开质疑称所砸赝品“大多是真品,且不乏珍品”,最终北京市文物局委托专家对被砸赝品重新鉴定,确认所谓的“真品”系现代仿品 。

近日,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栏目“砸”出争议,有专家观看后公开质疑称所砸赝品“大多是真品,且不乏珍品”,最终北京市文物局委托专家对被砸赝品重新鉴定,确认所谓的“真品”系现代仿品 。此消息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再度暴露出目前艺术品收藏投资领域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尴尬现实。记者日前调查获悉,艺术品制假售假尽管古已有之,但近年来大量资金涌入带来的市场繁荣,催生出高科技手段参与其中辅助造假,甚至还出现鉴定专家及拍卖公司联手做局的现象,使得艺术品制假手法层出不穷,赝品更为多样,让众多资深的业内人士也倍感“步步惊心”。但由于我国目前对艺术品尚无完整的鉴定体系,艺术品去伪存真通常只能依靠专家们的“火眼金睛”。

  

青岛收藏家交易额惊人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近年来艺术品收藏投资领域越来越火爆,资金流动量也越滚越大。”岛城资深收藏家高振洪认为,目前青岛的藏家数量难以统计,但成规模的大收藏家最起码要有几十号人。这些大收藏家中拥有的藏品价值,上千万甚至过亿的大有人在,“个别藏家每年的交易额达数千万元”。

  

据高振洪称,像高凤翰、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知名画家的精品,几乎都被青岛藏家收入囊中。以3000万元落槌的张大千的《文荟图》,弘一法师一幅成交价达 6000多万元的册页,最终都花落青岛藏家手中。高振洪的说法得到了国内多个收藏家的认可。

  

科技检测难敌科技造假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造假者的造假手法也日趋多样,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造假售假利益链条。”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徐泽说,无论是书画还是古玩,国内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民间制假分布区,这些区域以制造某一种类的艺术品赝品逐渐被公众所熟知。例如,天津鼓楼地区临摹的假画,江西景德镇周边的明清官窑仿品、河南伊川的青铜器仿品等。

  

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高科技的检测手段不断出现,诸如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但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这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热释光检测技术刚流行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可以杜绝赝品,结果被证实,只要经过X 光的辐照,热释光检测也会被误导。”高振洪说,科技检测最终又被科技造假击败。并且,现有的高科技检测手段又很快被制假者破解,上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闹剧。

  

艺术品鉴定完全靠眼光

  

既然艺术品市场赝品横生,已经被证实的天价艺术品骗局中,又往往涉及到所谓的权威专家,那么究竟如何对艺术品进行把关呢?“根本上说,我国目前的艺术品鉴定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鉴定体系,更没有可以奉为标准的鉴定方法,通常靠的是收藏家或投资者的眼光。”徐泽说,鉴定者的经验和学识决定了其能不能慧眼识宝。

  

“很多专家呼吁,应该尽快建立艺术品真品数据库,以便在鉴定艺术品时作对比。”齐伯古陶瓷研究中心的一负责人杨和平介绍,这些年他前后花费近10万元搜集了两千余件古陶瓷标本,但仅仅只占了古陶瓷种类的冰山一角,远远无法满足比对的需要。

  

高振洪也认为,所谓的真品数据库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朝一夕难以完成。并且,由于中国艺术品的历史悠久,大量的真品流落于民间,真品数据库也难免挂一漏万。“因此,除了系统地提高自身的学术造诣,擦亮眼睛,抛开急功近利的心态,暂时还没有更好的办法。”高振洪说。

  

一张画能拆成几幅卖

  

专家详解书画五种常见作伪手法及鉴别

  

据徐泽介绍,断定书画作品的年代,往往以纸色、墨色以及绘画风格来作为依据。而书画作品所能用到的笔墨纸砚等物品,目前几乎都能从收藏市场上买到,不少仿制古画的人就选择古纸古墨进行伪造。由于旧书画本身的纸绢、墨、色都比较古旧,很容易使买家受骗上当。

  

高振洪介绍,添款、减款等是书画作品最常见的造假手法,通常根据无款旧作的风格,选择性地题写上名家的名字。遇到类似画作一般要用史料记载来印证,看作者是否有过此作品的记录。“至于改款、挖款,一般是造假者根据书画作品的风格,把实际作者的名字挖掉,改为知名书画家的名款。”高振洪说,收藏家在鉴别时,要特别留意名款处有无挖补的痕迹。此外,由于装裱后的纸成了熟纸,在上面题款墨色难以深入,而装裱前的纸是生纸,墨迹渗入较深。

  

而挪移、拼凑题跋往往出现在大幅书画作品上。造假者将长卷或大幅书画作品分成几部分,一部分保留原有的题跋,再配上用旧纸临摹的画芯;另一部分真画配上临摹的假题跋。“这样一来,一件书画作品就能变成两件或数件。”高振洪提醒说,在鉴别大幅作品时,如有引首和题跋,除了看真假外,还要看题跋的内容与作品内容是否一致。

  

而在鉴别山水画时,往往会遇到“转山头”的作伪手法。例如在远处的山头上 ,沿着山头的轮廓线剪开,使真画与真题款分离,然后分别把题款部分和画芯部分各接上一段纸,真题的补上假画,真画的配上假题。鉴别时,把这种画拿到光亮处透光照一下,便显出原形,因为接缝处的纸要厚一层,透光度不一样。

  

高振洪介绍,如果藏家把购买的名家书画送去装裱,还要提防装裱师“揭二层”。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用夹宣所作的书画上。”这种夹宣有两层,吃墨多,渗透性强,所以作画后底层也能留下比较清晰的形象,托裱时湿透水可以揭开。”高振洪说,由于印泥等无法渗透,收藏者只需留意印章以及纸张表面是否毛糙,就能鉴别出来。

  

据齐伯古陶瓷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之一刘行介绍,目前古陶瓷类的艺术品作伪有几种固定的手法。一是“新瓷老锔”: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 。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古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古代从而上当。二是“新瓷老底”:因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故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儿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烧成新瓷器。三是“老胎新画”: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四是“冒充残片”:制假者故意将新瓷打碎,由于瓷片更加难以辨别其真伪,也能让人上当。五是“废瓷复烧”:在发掘整理古代窑址时,经常会见到一些烧生了的废弃瓷瓶,只要重新烧制一次,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

  

刘行介绍,首先要看造型,不同时代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是瓷器文物鉴定的重要依据。只要收藏者了解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就会根据造型的特点去断代。其次看工艺,“每个时期的瓷器装烧方法不同,成型工艺也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明显的特征。”刘行说。第三看胎釉,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质地、釉色各不相同。第四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五看纹饰,不同时代陶瓷上的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最后,还要看款识,款识是指刻 、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也是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因时代不同都有所不同。

  

刘行说,不过在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应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伪,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本版文/本报记者 马正拓 图/本报记者 王猛(署名除外)

  

鉴宝行业水有多深

  

在外人看来,文物鉴定师是个神秘的职业。其中的水,究竟有多深?记者试图探访这个职业背后的故事。

  

用半岛艺术中心鉴定业务负责人王涛的话来说,古玩鉴定是一个良心活。但现实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说真话有时候并不容易。从三四年前开始,该中心每年举办五六场鉴宝活动,场场爆满。

  

“一个好的鉴定专家需要具备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鉴定水平。”青岛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宏书说,专家也有不可信的一面,甚至有专家只要给钱,就给藏品开鉴定证书,而不管真伪。

  

据山东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苏义才介绍,全国最权威的文物鉴定机构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除此之外,文物鉴定领域的其他机构或个人都不能算全国性的权威。但该机构不针对个人进行鉴定。

  

对于文物鉴定专家的资质,文物鉴定领域目前并没有国家认可的权威性资质证书。鉴定专家在对文物进行鉴定的时候,主要靠的是个人在圈子里的名誉和声望。

  

文物鉴定领域各种乱象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鉴定专家的鉴定出现问题后,无论是经济责任还是法律责任都不需要承担,这导致个别专家胡乱开具鉴定证明。

  

据杨宏书介绍,除此之外,拍卖行在进行拍卖的时候也不对卖品的真伪担责。“拍卖行按照拍卖金额一定的比例来赚钱。甚至有的赝品流入拍卖行,赝品拍卖成功,拍卖行也会赚钱。”

  

在法律上,正如不少业内人士所呼吁的那样,的确需要一部《鉴定法》来明确鉴定机构和鉴定专家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