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收藏》制片人韩勇:“砸宝”是种艺术表现形式 2012-08-24 11:26:00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郑晓芬 点击:
近日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被质疑“误砸文物”引发不少争议。8月21日,北京文物局派请专家到首都博物馆进行鉴定,宣称王刚在节目中所砸的藏品都是赝品,这场误会才暂告一段落。

近日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被质疑“误砸文物”引发不少争议。8月21日,北京文物局派请专家到首都博物馆进行鉴定,宣称王刚在节目中所砸的藏品都是赝品,这场误会才暂告一段落。然而王刚“护宝锤”的争议却在不断升级,舆论渐渐从所砸藏品究竟是真是假转变为节目该不该采用“砸宝”如此极端的处理方式。

 

“砸宝”是“去伪存真”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天下收藏》开播以来,形式也在做细微的变化和调整,但“砸宝”环节始终是最大的看点,观众在观看节目过程中,关注的是哪件藏品被砸了,而主持人王刚对于“砸”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还曾经在电视中总结他的“砸宝”经验以及方式,真有点武功高手过招的感觉。

 

王刚在自传《我本顽痴》中,也讲到:“要问我为什么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赝品,简言之,就是恨啊!恨那些造假、贩假者,同情进而警醒那些上当受骗的藏友们。这么做,实在有些现实关怀在里面。我在这行里待久了,耳闻目睹太多太多穷其一生积蓄,买到的全是赝品的辛酸故事。这就让我下决心,在节目中淡化人们最关心的价格因素,而是突出对瞎活(假货)的鉴别与打击。”

 

就“砸宝”问题,记者采访了《天下收藏》制片人韩勇,他告诉记者:“砸宝的过程以及节目中辩宝的环节,只是艺术品鉴定知识的传播途径,是电视节目的一个视角和艺术表现手段,并非对待收藏的一种手段。”

 

《天下收藏》是2007年北京电视台财经节目策划的一档栏目,锁定的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投资市场。与所有收藏栏目一样,它请了专家、观众、持宝人三方辨宝、辩宝、估宝。不同的是,节目中多了一项砸“宝”。韩勇告诉记者:“对于艺术品投资而言,最关键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辨别真假,因此节目的定位就在于对‘真’的全面诠释,打造‘去伪存真’的概念。而电视节目需要一个艺术表现形式来诠释这个概念,最直接的诠释方法就是将赝品销毁,因此设定了‘砸宝’这个环节。”

 

韩勇还向记者强调:“节目中的‘砸宝’环节只是一种表现形式,针对的也仅仅是节目范围内充当古代艺术品的拙劣的当代仿品,并非要砸掉所有的赝品。而对于某些艺术机构专门订制的高端艺术仿制品,以及作为礼品出售的高仿品,我认为也是一种艺术品,同样有他们的价值。”

 

韩勇:从没人找后账

 

《天下收藏》节目的藏品及持宝人是以海选的方式产生的,韩勇告诉记者,每天都会接到很多民间藏友的报名电话,首先我们会要求他们把藏品照片发过来,储存在资料库中,针对每期不同的主题,在资料库中选择符合标准的藏品和表达能力强的持宝人。在实际操作之前,我们会组织5-8个专家对藏品进行鉴定,“专家库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来自专业机构的专家,如博物馆和文物局的鉴定专家;二是拍卖公司的高级从业人员,他们多是拍卖公司的业务带头人;三是高端艺术品行业当中的经纪人。每一件瓷器,至少要由3到5位专家鉴定,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只要有一位专家有些许的存疑,我们都不会拿到节目中来,上节目的瓷器都是百分百有把握的。”

 

为了保证节目的真实性,持宝人事先并不知道其藏品的真假,节目组与持宝人沟通好,签订“生死文书”,如何持宝人不认可或者怀疑,可以选择退出。韩勇告诉记者,节目开播以来,没有一个后悔和找后账的。

 

针对之前有人爆料称节目组购买赝品一事,韩勇回应没有这回事,但是对以节目中三件藏品的真假是有安排的,“一方面是藏品本身,即便是假的也一定要有代表性,另一方面是持宝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双方面的综合考虑之下形成最后的节目内容。”

 

“栏目组没有必要专门购买赝品,赝品到处都是。但是每期节目中的真品以及展示的重器是最难操作的,也是节目组需要重点考虑的。重器在节目中的亮相是《天下收藏》独特的亮点,一般来自国内外重要的藏家。”

 

针对这一点,王刚也曾透露:“每期报名的民间藏家很多,但是麻烦事也多:100个人手里面的东西,能拿出一件真的,又能上得了台面的,少之又少。总不能期期每件都砸,太没有希望了。那怎么办?比如说你认识某个藏家,有真货,便上门求助:“您去一趟行不行?”

 

韩勇最后告诉记者:“参加节目的民间藏家,都是认可《天下收藏》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无论是提供藏品,还是作为持宝人参与节目,都是善意的想把节目做的更加有意思,也更加真实。

 

 【相关阅读】

北京文物局挺王刚结论遭业内质疑

王刚砸宝:真假之争实则利益之争

王刚解答砸赝品的三大质疑

 


【编辑:宋林林】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