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寻城记报告之一:成都——私人收藏的千年复兴 2012-08-24 13:34:17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二晓 点击:
成都地区的收藏,始于汉代,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众位大师都曾经到川进行创作,并留下了重要的作品,这形成了成都收藏的积淀。进入新世纪,由于成都地区的经济和地理等因素影响,其收藏落后于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但是在拍场上,还是经常会有川籍收藏家的身影。

江功举先生 

江功举先生

 

到80年代后期,文物市场移到了猛追湾游泳池附近,那里有一片大的空地,旁边还有个茶铺,成都的民间收藏市场在这里进入兴盛期。江功举回忆,买东西的机会更多,品种也更多,地摊上有瓷器,家具,字画,指挥刀等各种物件,价格依然很便宜。成都有名的建川博物馆的很多东西就在这个市场上淘到的。

 

市场在发展,一些曾经为生活将古物卖掉的人也参与到藏家的行列。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长符顺涛就是一个代表人物。当年将家中的瓷器卖掉后,母亲得知此事痛骂他为“败家子”。符顺涛非常后悔,发誓一定要将这对宝贝买回来1992年的一天,符顺涛在二仙桥文物市场竟然发现了这对流失多年的家传之宝,于是毫不犹豫地以1500元的价格买回,收于家中。从买回自家流失文物的心愿开始,符顺涛渐渐开始了解收藏,慢慢感受每一件文物背后久远沧桑的故事。符顺涛的顺达博物馆现有藏品1000余件,其内容囊括古陶,瓷器,玉器,青铜,银器等等呢个,历史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藏品中尤以青瓷和青花系列最为精彩,有一些甚至全世界都绝无仅有的珍品。其中一件商代的青铜罐耳壶,是符顺涛在十多年一个初夏的一天,冒着暴雨疾行40多公里,用两万元买下了的。回程路上,雨过天晴,风清气爽。后来符顺涛得知,该物品只有大都会博物馆尚存一件。

 

收藏历史

 

成都现代收藏的源流是由这些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即便身家并不丰厚,也愿意尽其所能收藏的普通人开启的。但在历史上,成都的收藏源远流长,很多名商巨贾都在收藏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文联副主席刘正兴先生经过考证,发现蜀中最早的收藏机构是汉代文翁石室,就是现在成都石室中学所在地。它既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学术论坛机构,也是收藏机构。这就是成都最早的关于公藏的记载。

 

王羲之的《讲堂贴》曾对这段历史有过见证。王羲之和周抚是好朋友,周抚到成都做刺史,而王羲之不在成都,他们就有三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了对成都的倾慕,其中有一个《讲堂帖》,介绍了成都最早的收藏记载,这里还有王羲之写的“成都”两个字。成都城池门楼景观,远想概然,表明当时成都远比绍兴繁华的多,王羲之也很想到成都来,《讲堂帖》中说“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 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讲堂帖》传之久远,为文人墨客赞赏。苏东坡还临摹了王羲之的《讲堂帖》,临摹之后觉得自己写的字还很有王羲之的风气。而成都的收藏历史也随着《讲堂帖》的传播而流传下来。能够作证成都渊源收藏传统的古籍还有很多,比如《华阳国志》、《集古录》、《蜀中名胜记》、《金石录跋》等文献中都有所证实。

 

至于私人收藏,蜀中最重要的北宋收藏家是苏舜钦家族,家住铜山,就是今天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广福镇。成都三苏有眉山三苏,还有铜山三苏。前者的家族文脉,举世闻名。而铜山三苏,则以一家三代都搞收藏著称。他们不仅收藏,而且懂古籍。《怀素自叙》前面坏了,苏舜钦把它补起来了,前面六行就是苏舜钦补写的。现在成为国宝级的收藏品。上面的收藏印是“武功之记”,就是咸阳武功县那边的人,这是第一代的刻章,源自南唐时期。这些古籍成为苏舜钦的传家之宝,甚至进入家族的遗产分配。苏舜钦复制了三个《怀素自叙帖》,当时复制不是为了拿去赚钱,而是因为他家有三个儿子,要做平均分配。苏舜钦不仅收藏古籍,还有古代皇家和望族的印章。许过后裔,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建业文房之印,都是苏舜钦的收藏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