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本人“被透支的‘未来’”一文回应的回应 2012-08-24 13:34:33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吴鸿 点击:
本人于8月6日在“艺术国际”网本人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名为《被透支的“未来”》的文章,在行文过程中,虽然尽量克制情绪化的表达和不做明确的所指,但是还是触动了某些人和某些利益集团敏感的神经。

本人于8月6日在“艺术国际”网本人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名为《被透支的“未来”》的文章,在行文过程中,虽然尽量克制情绪化的表达和不做明确的所指,但是还是触动了某些人和某些利益集团敏感的神经。从8月8日晚开始,一些人(绝大多数是匿名身份)开始在新浪微博上采取打群架的战术。对本人进行围攻,那些下流的人身攻击和莫须有的道德指责本不必理会,但是,一些貌似“学术”的指责却不得不回应。

 

因为微博的技术特点和字数限制,使之只能成为一种碎片化的“表态”主义的战场,而某些人却很善于利用这种特点,故意肢解原文中观点逻辑的整体性,并从中简单化地挑拣出一些观点的碎片来进行“表态”式的情绪化渲染,使争论的话题脱离了原文的本意,朝向那些指责者预设好的逻辑陷阱中发展。因为微博无法实现系统性的回复,故集成起来一并回应。

 

碎片化的回应中大致涉及到几个概念:青年、市场、资本、展览机制、体制。这几个概念单独来看都是中性的,而并无什么明显的价值观判断的倾向性。本人原文恰恰是针对前述的几个因素“共谋”在一起之后,所产生的艺术生态中的“异化”现象而展开论述的,而好事者偏偏抛开这个“共谋”的前提,故意将其中的某个要素单独的拿出来,对本人进行道德指责,其实他们所指责的对象已经偏离了本人原文的观点。正因为指责者所采用的是肢解性的碎片化方式,所以在下文中本人需要将之重新放入到原文的整体性逻辑中去一一回应。

 

一、青年

 

如果有人落入到了与青年人为敌的逻辑陷阱中,势必将会遭到无穷的价值观指责和道德批判,而这恰恰是某台籍女性“资深艺术评论家”所需要的效果。青年当然需要得到鼓励和扶持,这根本无须你来进行高蹈式的道德训诫,相反,大陆的绝大多数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批评家和策展人们一路走过来的批评家和策展人们都是这么做的。而且,当代艺术作为一种体现了批判和质疑精神的价值观系统,也必然是和青年人的锐气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想任何一个以当代艺术为价值观共享的人,本无需刻意地去自我标榜的,况且,“青年”也不是你的专利!相反,当有人天天将“青年”挂在嘴边不断地自我标榜的时候,好像“青年”是他(她)注册的专属权利的时候,我们倒是需要警惕起来了,这种敏感到了生怕别人来抢的心态,是不是背后有着可怕的私心和企图呢?

 

另外,“青年”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谁都有过“青年”阶段,同理,现在的青年也必将逐步成熟与老去。如果细较起来,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上“青年”与纯生理学意义上的青年,还是有着那么一些基本不同的。如果我们故意将这几层意义上不同的“青年”概念简单地混同起来的话,除了基本概念的无知之外,就只能剩下是一种“斗争”的策略了。而这种“斗争”策略恰恰是要把讨论问题的态度和方式简单化地引导到一种符号化的“族群”对立中去,而这种故意挑起“族群”对立的手法,正是某些人在实际的社会经验中所积累起来的斗争哲学。至此,我到时要问一问你,那些在你的挑动下,接踵而来的空泛的道德指责和谩骂难道是你所标榜的“青年”们应该有的价值观体现吗?

 

“批评不是反对,反对不是敌对”,本人原文中对于某些“青年展”(请注意,并不是你所刻意曲解的“青年”!)的做法提出了些许批评意见的本意,也是为了维护年轻艺术家们更为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如你在微博中对我的指责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不仅将我批评的对象从某些“青年展”偷换成笼统的“青年”,而且,还将别人正常的批评借题发挥到“与青年为敌”的绝境中,如此对待批评的方式,真亏了你还经常以一个“艺术评论家”的身份来自居!这种将“青年”放到一个“老虎屁股摸不得”境地中的态度,不知道究竟是你经常自我标榜的“爱护”年轻艺术家呢?难道你要将应该有着独立判断和社会磨砺经验的年轻艺术家们都变成那些十足不讲理、满口脏话的街头混混吗?

 

最后要跟你澄清的一个事实是,今天的环境于年轻艺术家而言,并不是如你所刻意情绪化的夸张那样,年轻艺术家被挤压的没有任何空间了。恰恰相反,今天的市场对于年轻艺术家资源的渴求还真是到了一个“是金子就不会被埋没”的时代了。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粗略统计一下,798每天开幕的展览中、各种媒体所宣传的艺术家中,年轻艺术家究竟占了多少的比例?还有,不要犯了逻辑中的以偏概全的错误,那些商业化的青年艺术展(活动)只不过是火了那些已经不能再火的“青年艺术新贵”,顺带还有各种利益团体的私房货而已,与更多的还在为基本的生计问题烦恼着的青年艺术家们又有何干呢?!所以,请不要用广泛意义上的青年的苦难来为你们的商业操作遮上一层迷人的道德外衣!

 

二、资本

 

这里,首先要给另一些貌似从事着艺术市场或投资管理职业的指责者们更正一个概念:“资本”并不能简单等同于资金、货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本更像是人性中从原始的自我意识生发出来的占有欲的物化体现。它不简单等同于资金、货币、价值的原因是,一方面资本是以资金、货币、价值为基础,而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是包含了很多不同元素的经济运行体系。在已经是高度全球化资本流通的世界格局现状下,资本的运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对于抽象的“资本”,我们已经无须作出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观判断了。这一点,在我的原文中已经略有涉及,只不过因为不是重点所以没有展开来谈。但是某些指责者故意将抽象的“资本”概念从原文的上下文语境中剥离出来,来对我进行基本概念的质疑,所以,这种讨论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对的。

 

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从人类的经济活动史全过程来看,合理的、被制约的、有监管的资本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和润滑剂;而相反,那些没用道德制约和理想监管的资本现象则是一匹随时可能导致车毁人亡、万劫不复的原始冲动野马。所以,在合理的规则、规范下,通过持续性发展的方式来进行的艺术市场活动,肯定是艺术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因素;但是,本人在原文中所反对的是另一种没有在正常、合理、理性的规范制约下的艺术市场炒作行为。这一点,请那些貌似从事着艺术市场或投资管理职业的人注意,前述的这些问题,你们应该比我更清楚!总而言之,我们既不能以市场、资本的某些破坏性作用而否定它的积极意义,同样也不能以那些在制约规定下的市场、资本合理性来为所有的资本行为找到合理性的注脚!

 

三、展览机制

 

正如在上述文字中所提到的那样,我们不能抽象地去谈什么“青年”或“资本”的问题,同样也不能抽象地来谈什么“展览”的问题。在现今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展览”相对于艺术界而言,已经是一个被高度制度化了的现象。抽象的“展览”概念与所谓的“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假设。因为在一个已经被高度制度化的社会中,围绕展览的场馆、资金、传播等要素已经无法在一个纯然的“学术”前提下被充分调集起来。既然已经是一个现实,那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容许别人针对某个或某些有共同特征的展览来进行各种背景要素的条缕分析呢?是浑然不知,还是刻意为之呢?

 

所以,既然不存在什么超然的纯“学术性”展览,那么,展览与资本的结合就是利益同盟关系,与体制的结合就是意识形态,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那么,在承认这个现实的前提下,与资本要接受动机和手段的监管一样,与体制相结合也必须要接受程序性和公信力度的拷问。你或许可以认为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权力和个人行为,但是绝不可以认为体现在身份级别、行政机构冠名等方面的社会公权力和公共设施也是你的个人权利和个人行为吧?!所以,对于那些涉及到了社会公权力和社会公共设施的活动提出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质疑,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对那些在资本的整合作用下,所达到的资本、公权力和所谓的“学术性”的合谋现象熟视无睹的话,那真是对于“未来”的犯罪。

 

综上所述,本人的原文既没有一味地否定资本或市场对于艺术发展的作用,也没有一味反对给予年轻艺术家更多的展览展示机会的积极意义;相反,本人全文的观点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就像自然界中有害的东西往往是以漂亮的色彩和迷人的味道、甜美的滋味吸引别人一样,在“青年”概念下,面对突然涌入的大量的资本的关注、公权力的关注,难道除了对于青年的“鼓励、扶持”之外,就真的没有了别的什么了吗?所以,回到我在原文的最后所提到的结论中,我认为这种包裹在“美丽、光鲜”的外衣下的伤害,其结果将是影响深远的。

 

最后,本人声明:欢迎一切署名的对于本人文章的批评意见。而对于那些以匿名身份的谩骂者,你们的行为恰恰是暴露了一个潜在的利益集团的现实。如果你是一个未成年或智力不健全者,本人将原谅你的行为;如若不是,那么你所有的谩骂将只能回敬给你自己的父母!同时,本人还要敬告那几个上蹿下跳的马仔,你拿着马仔的工资就不要操着主子的闲心,人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不要因为职业利益而辜负了你在正规艺术院校四年的专业学习经历;否则,一味地为了职业利益而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你跳到哪里都将只能是面临着当一个马仔的命运!

 

至于针对本人发出的打架通知,本人随时恭候着!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