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坦克库理想与现实的困境 2012-08-27 11:38:03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奕名 刘倩 点击:
将80后艺术家的群体打包方式推向大众,从艺术家本人到一级、二级市场,从业者似乎都兴奋不已,艺术产业链里的各个角色都开始疯狂抢滩80后艺术家资源。

  

记者:如今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并没有那么深刻的力量,为何青年艺术家的推广展览和形式越来越多?

  

俞可:原因应该有两点,第一:为什么今天人这么多人愿意去做青年艺术家的事情,他们仍然还是对艺术存在一种幻想,或者是存在一种理想,这种理想是对的,这个不是错的,关键的问题在于你在想办法实现这个理想过程中究竟给年轻艺术家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信息,你怎么让年轻艺术家参与到你的理想化的行为当中来,而不是让年轻的艺术家产生一种误读,今天做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很容易让双方都产生了误读。第二:我想市场的格局基本上已经形成,这种在形成的背景后面,年轻的艺术家无意来说,他仍然还是给那么做资本梦的人带来可乘之机,很多人想借助于对年轻艺术家的认识或者说推广来把握对未来的一种资本的载体的东西,而成就他们,当年罗中立或者是张晓刚那么种市场情景,这个有点儿想得太简单了,我想如果你在今天不建构一种文化和艺术上的诚信,今后的艺术会面临一种问题。

 

坦克库的形成和困境

  

记者:在坦克库艺术中心对于青年艺术家支持中是否遇到过什么困境?

  

俞可:当时我冒着很大压力,把青年艺术家入住在里边,坦克库的B库是后来增加的,那个时候老师要占工作室,老师工作室一占年轻艺术家就没有工作室了,而且如果没有新校区的话,老师的工作室是永远不会搬出去的,我为这个得罪了很多老师。而且当时我们投票选择青年艺术家,很多人说我们根据自己好恶好恶来确定的,但其实当时是一个评委团,很大的团体,选票选青年艺术家,应该是比较公正的。当然说每个人都没有偏见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整体来说是公平的。早期是非常努力的去实现,搭建的展览平台和交流平台,根本实现不了,志愿者团队也面临困境,志愿者在那儿工作,早期工作才几百块钱,甚至连钱都没有。同样是同学和同龄人,艺术家卖一张画几万块或者是十几万到手了,同样的同学形成很强的收入差别,一下让志愿者团队和我的工作团队受到心理上的严重挑战。而且目前坦克库是没有学校正式编制的,几个团队里的人都是《当代美术家》杂志编辑部的。所以说我们的工作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盈利空间,而且是真正意义上不介入任何商业买卖。

  

记者:坦克库的最初投入有多少?艺术家的规模呢?

  

俞可:现在有四五十个艺术家,最多的时候有一百来位。我们的投入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的,我们真正的非盈利,举一个例子,在坦克库做展览,有的艺术家问我,是否要给坦克库或者给负责人佣金,我说不用,绝对是这样说的。

  

记者:为何如今的艺术家数量会减少呢?

  

俞可:市场不好了,市场就是坦克库的晴雨表,因为坦克库的艺术家,尤其是越来越感觉对金钱的迷恋多数人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少数人真的是热爱艺术,黄桷坪地区也是这样的。

  

记者:整个坦克库的运营还是靠学校来支持?

  

俞可:靠学校,社会赞助,一个艺术空间只要有赞助就有诉求,就会和你的想法相左,坦克库已经非盈利,就彻底非盈利。你要叫我们去做一个和我们过去相左的事情,这几年就没有,但是这个也许是一个审视,我们怎么理解文化,怎么理解资本,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理解这个东西,所以还是面临一个困境。

  

第二点,由于前面的支撑关系不能完善的构成,后面的团队建设就面临困境。怎么建构一种艺术空间较为稳定的,一个较为有方法的,有文化的一个团队队伍建设,你就没有可能性了。你说你怎么去完成你设计的三大块。你怎么来展开你和欧美国家的一种平等的交流,你怎么和这个城市发生一种正常的互动关系,都不形成。

  

第三点,艺术家那么非常理想化,艺术家靠自身,自己是一个艺术家,一个艺术家的生态环境产生吸引力,艺术家都很家庭化,都很市民化,都很小康,你说这种幻觉和对艺术理解的浪漫主义情怀就受到挑战。好,你没有吸引力,没有艺术事件,没有艺术家群体生活的另类性,没有这些东西,这个城市,这个社区就不会对你感兴趣,一不对你感兴趣,你的文化理想就不会成立,尤其是你对媒体的影响,你的传播就达不到。开始有点儿硬撑,借助当时的社会,现在社会相对比较理性,比较安静。

  

说第四点,我们对空间的认识,就是才十年的时间,有的还不到十年,我们在一个像现代主义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履行这么多完全很陌生的东西。所以说你说真正意义上如何建构一个合理的文化和城市、社区产生关系的一个理解,专业化的认识,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通过资讯建立一些经验,这些条件下,你怎么可以说你的空间建设,所以我们才会有很多美术馆租场地,只要一租场地,空间的正常性就被歪曲了,一歪曲社会反响就减弱了,关键是你区域化的一个减弱还无所谓,但是你在一个公共化、全球化的语境当中就永远不可能像泰特、MOMA、古根海姆这样具有它的魅力,你不具有魅力,这个背景下你的尊严就被遮蔽了。中国人真正的对文化,对艺术的追求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更多的还是想到艺术如何转换成一种资本、金钱。你就没有想到,你在一个误读和歪曲的道路上行进,所以说空间成立的意义就没有了。我们只能说我们现在仍然在做一些艺术活动,我们还有可能性在做一些事情,只能是这样想,你说哪一个私人和国有美术馆敢说我就是为了文化和艺术做的,没有敢这样讲的。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