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艺术——去除本质,保留特质 2012-08-27 16:13:23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段君 点击:
我简单地谈一点感想,先说有点儿反动的意见,有一次我听喻红接受电视采访,她说批评家的工作是分类——给艺术家分类,我不太赞同这个看法,因为分类会伤害艺术家的丰富性。当然这是她好几年前的观点,也许她今天的看法已经发生变化。

我简单地谈一点感想,先说有点儿反动的意见,有一次我听喻红接受电视采访,她说批评家的工作是分类——给艺术家分类,我不太赞同这个看法,因为分类会伤害艺术家的丰富性。当然这是她好几年前的观点,也许她今天的看法已经发生变化。不过,今天的展览倒是有一些共同性可以进行分类,或者更准确地说,刚才前面各位专家谈到的女性艺术所涉及到的话题,都是熟悉女性艺术史的学者比较清楚的、女性艺术史上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要解决的课题。今天的展览展出的基本上都是2000年以后的作品,其中仍有作品针对的是女性艺术史上二十世纪初期的问题。我知道这可能不是因为艺术家的学术能力所限和兴趣所在,更多的应该是女性艺术家作为个人的感觉,觉得某个话题适合她去谈论。

 

我也曾关注上一次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的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展,在当时的研讨会上,陶咏白老师和贾方舟老师已经对二十世纪女性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的任务都进行了描述,所以今天我还是从每位艺术家的作品来谈,不仅谈对作品的褒贬,还会谈到一些作品对我个人的刺激,以及女性艺术史上的理论话题。

 

陈庆庆,我很早前就在关注,她的作品今天看来还是显得比较持续和稳定,变化不大。相对而言,我其实更赞同崔岫闻,她的作品有很大的变化,我甚至觉得她已经偏离了女性艺术。刚才杨卫兄和杭春晓兄已经分别从存在的哲学角度和视觉质感两方面谈论了崔岫闻的作品,我更加关注的是她参展作品的主题,她的录像名为《自性》,我觉得“自性”其实是在“知性”的范畴内,在过去看来,“知性”是男性所属。崔岫闻的《自性》展现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生活,它不同于女性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崔岫闻的《自性》是一件具有女性特质的作品,但不是具有女性本质的作品。今天批评界谈女性艺术,已经基本上都认同反女性本质论,但我觉得女性的特质还是可以保留。崔岫闻恰恰保留了女性的特质,而偏离了女性的本质,在这个展览里面,我想她的《自性》应该是走得最远的一件作品。

 崔岫闻作品

崔岫闻作品

 

陈秋林的参展作品,是关于三峡的,很早了,她是解决女性艺术史里面女性对大的社会题材,比如都市化或者现代化进程等话题的关注。我觉得陈秋林解决得比较好,因为她是通过内在的视角再往外扩,即由内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内的空壳。

 

陈曦的作品,我也关注了很久,但相对而言,她探讨的是一个更为古典的女性话题。过去我们知道,女性经常画自己在日常中出现的有局限性的场景,但不可能出现像陈曦今天在画面上描绘的洗着泡泡浴在街面上裸行的场面。

 

范娅萍,我看她的简历是心理学博士,但是我从她的作品里,看不出来作品有更深的心理表达,也许是我自己的问题,没有体验到她深入到内在的心理感觉,可能是我的感受力比较差。

范娅萍作品

范娅萍作品

 

黄莺的作品,技术上有愿望。我特别期待女性艺术在技术上的进展,因为技术也曾经是一个非常男性化的概念。虽然我觉得黄莺的实验动画在技术上目前还不是太成熟,但是我想这个方向是有价值的。今天这个展览以绘画和装置为主,在影像上很需要黄莺这种在技术上有愿望的作品作代表。

 

李婷婷的作品,如果说在相对正统的绘画领域当中,还是具有一定的突破性,但是在女性艺术领域的突破性却不是太大,因为贾老师让我直言,我就不讳了。

李婷婷作品

李婷婷作品

 

林天苗也是在解决一个比较古典的问题,过去都认为针线的重复是女性的活动,原创性是属于男性的,林天苗在表达抗争。

  

彭薇,我比较喜欢她的作品,因为她的作品不仅审美上有一种古典感,而且她的图像有当今的新法,最重要的是她把绘画放在模型上,使图像由于模型质地或地形的变化而发生起伏,一旦图像发生起伏,相关的意图会随之发生系列的变更。

彭薇作品

彭薇作品

 

申玲的作品我一直都比较喜欢,去年她和王玉平都做了个展,这次展出的素描速写,突破的不仅是她对自己情感的表现和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表现,还触及到了一些更大的场景。

  

陶艾民的作品我不太赞同,因为我觉得她还是停留在女性艺术的女权主义层面,走得还不是太远。但是我知道今天对中国社会中的女性来说,女权主义是极其必要的,因为现实中男女的不平等比我们能够想象到的还要更加惨痛。

  

 

陶艾民作品

 

王琪,我比较喜欢她的小雕塑,但我不是觉得她的雕塑比较有当下或者是有日常最新的感觉,我比较看重她的颜色,因为以过去传统的女性艺术观点来看,雕塑中的色彩比不上绘画中的色彩,但色彩如果能根据雕塑的形体或者说理性的法则去组织就是有价值的,王琪的色彩使用得很微妙,应该注意她作品的这个方面。

  

向京的作品,其实我一直都觉得不属于雕塑的范畴,或者说向京在雕塑本体领域的探索并没有迈出很大的步伐,她更多的是在观念的表达上,强调女性主义的针对性,在今天参展的所有作品里面,向京的作品是针对性最强的。

  

还有几位艺术家我没有提到,不是说她们的作品不好,而是没有启发我的想法。

 

借盛葳刚才提到的话题,最后我要谈的是对时尚动力的认识。现在有好多画廊已经开到三里屯去了,他们最大的理由是认为三里屯才是时尚区,才符合当今的艺术,而798并不是太时尚。这是题外话,我要谈的是时尚的理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时尚——包括女性艺术,都是消费文化的产品,而且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通常把经济或者资本动力,当成是时尚形成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因素。这一观点遭到了波普尔的批评,他认为现实远比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要复杂得多。我也不觉得时尚完全是由幕后的经济动力所打造出来的,时尚的成因背后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包括刚刚杭春晓提到的有政治的因素,以及盛葳提到的其他因素。我的看法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时尚,能够探测出这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如果从时代的时尚中能看出打造时尚的背后存在多种多样的因素,比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包括艺术的比重,才能知道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不是真正有创造力的时代。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