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的常客
不少人都说,王刚紫金锤下确有“冤情”
张鑫(因采访者要求化名),古董藏家,在其近160平方米的家中,睡觉的地方只有20平方米,剩余的空间全部被十几年中淘来的“宝贝”所占据。
“宝贝淘了不少,瓷器、玉石、字画、钱币都有,买古董花了多少钱我也不清楚,估计起码也得几百万吧。”张鑫告诉记者,多年收藏中,在北京潘家园淘的宝贝最多,那里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玛瑙玉翠、陶瓷、中外钱币、竹木骨雕、佛教信物等,可以说应有尽有。
他说,在寻宝过程中长了不少见识,而《天下收藏》毕竟是古董圈的事情,所以比较关注。
“藏友的圈子大,北京也有不少朋友,谈起王刚砸宝这件事,大家更多的是惋惜,因为感觉他们对赝品的界定过于简单了,也许好东西就这样被砸了,太可惜。”在潘家园淘宝贝,有时一个月能逛上20天,跟有学问的店主学到好多知识,不少人都说,王刚紫金锤下确有“冤情”,那被砸碎的“钧窑玫瑰紫葵口瓶”、“乾隆款珐琅彩开光山水纹双象耳瓶”、“乾隆款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康熙青花人物纹葫芦瓶”、“乾隆款粉彩小胆瓶”,在民间都是难得的宝贝。
“给冠上了‘现代仿品’的称谓,的确不能让人信服。”他说,比如乾隆款珐琅彩开光山水纹双象耳瓶,珍品概率极高,虽然有现代仪器,但要复制那个时代的造瓷技术,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古代造瓷的配方、用料,都是现代科技不能解释的,更何况这种创作上的美感,更是不可复制的。
逐利的鉴定师
遇到“混钱花”的给“掌眼”,结果是高价买赝品,低价卖真品
史同文,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对古董鉴定具有较深造诣,在长春市经营一家古玩店。在他眼中,眼下的文物鉴定市场“有点乱”,不仅文物鉴定师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国家在文物鉴定体系和评判标准上也缺乏相应的约束,从而导致了文物鉴定行业乱象丛生。
中拍协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共举办1949个专场,成交576.2亿元,相比2010年的397亿元增长45.1%,北京、长三角、珠三角仍是主要的交易中心。中国已在去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和古董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美国占比29%。
“这些年古董收藏比较火,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投资观念增强有关。”史同文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多数古董藏家,投资收藏主要靠三点:眼力、财力、魄力。很多人在财力与魄力方面相当出色,但最缺乏的、也是最重要的则是眼力。
在繁荣的古董市场背后,可谓 “鱼龙混杂”,不仅赝品多,而且古玩鉴定专家也有“赝品”,且真实存在,圈里人都看得明白。
“认错人,入错群,对藏家来说是大忌。”史同文称,所谓的认错人,就是选择了一个“混钱花”的“师傅”(鉴定师),非客观非理性地鉴定,导致高价买赝品、低价售真品的事情发生。所谓的入错群,是指藏家手里原本是真东西,有些逐利的商家为了捡漏收宝,联合起哄故意“使坏”,让藏家把真品当赝品卖。正是由于这部分藏家的眼力不足,鉴定师市场才异常繁荣,这其中有许多人,是看着新手口袋里的钱,下鉴定结果,更多的是为了逐利。
【相关阅读】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