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江湖大起底:机关算尽的黑幕交易 2012-08-29 09:32:41 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赵争耀 点击: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这几年除了楼市、股市,文物收藏市场也是火爆异常,很多人不仅出于爱好,而且把它当成了一种投资保值的手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感兴趣,使得古玩文物交易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最“火”的投资方式之一。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这几年除了楼市、股市,文物收藏市场也是火爆异常,很多人不仅出于爱好,而且把它当成了一种投资保值的手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感兴趣,使得古玩文物交易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最“火”的投资方式之一。

 

与此同时,古玩行当的诡谲与欺骗也愈演愈烈,已经到了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程度。拍卖行拍出的乾隆玉玺多达100方,然而,事实上,从皇室外流到民间的乾隆玉玺仅3方。谁为藏家鉴宝?市场上到底有多少黑洞?

 

尽管许多人都知道古玩市场水很深,全民收藏还是愈演愈烈。?

 

连环计下套“入行新手”

 

坐落于西安市朱雀大街中段的西安古玩城,是1998年由一个废弃的菜市场改建的,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里面共有固定营业的古玩店400多户,古玩店过道中间还有不少的摊位。“最热闹的是周末,因为是集市时间,人很多,很多外地来的人也特地来此看看。这里的东西也很杂,古瓷、古币、古玉、古画、青铜古镜、唐三彩等都有,经营范围很广,销货的量也比较大。”专门玩古币的老郑常来这里淘宝,他坦言,“真真假假的东西都有。但相比国内其它的古玩市场,西安古玩市场的真品率还是比较高的,因为毕竟是古都,本来好东西就多。”

 

“我一开始搞收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挣点钱,我是农村出来的,家里穷,当时听说这东西值钱,村里人也不拿着当宝贝,我就收了去卖。”涉足古玩行业近30年的老郑对曾经红火的“鬼市”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西安古玩市场悄然活跃后,一些出土文物现身于被人称为“鬼市”的地下交易市场,吸引了各地“淘宝者”前来。八仙宫古玩市场的“鬼市”是当时最红火的市场。到“鬼市”购买文物的多是收藏爱好者和古玩商人。每逢天气晴好的周六,西北五省区和河南、山西等地的古玩经营户纷纷赶来参加古玩城的“鬼市”,好几千人围在市场里,市场拥挤不堪,“从前门走到后门都很费劲”。“鬼市”上汉代瓦当不稀罕,加上瓦当不能公开交易,卖不上价钱。铜镜是从农民手里收来的,东西很好,只是来路有点问题,所以也不敢开高价。

 

看了几本文物书就自认“高手”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最容易上当。老郑收藏之初就上过多次当,损失十分惨重。“我当时还欠着外债,所以发现上当后我气得两天吃不下饭,连死的心都有。”

 

“烧包”、“棒槌”是像老郑这样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们,对那些自认“高手”,但鉴定水平明显是个半吊子但却自信满满想来“捡漏”的藏家的统称。

 

“这样的人最好骗,是贩子们最喜欢的顾客。”老郑说,古玩市场宰客方式很简单,无非就两招,一招是“借刀宰人”,另一招是“故弄玄虚”。“借刀宰人”就是用“托”来套买家。最初的“托”来自于周围的那些摊贩或者小伙计,但是后来行不通了,因为一回生二回熟,总是露熟脸也不行,容易穿帮。有了这样的顾虑之后,一个行业便应运而生了,那就是职业的“托”。这些人也多来自农村,他们的任务就是每天在市场转悠,当某个摊主需要他们来“钓鱼”的时候,他们就凑上来,用诸如“逛遍了市场,总算看见好东西了”之类的话语来引诱买家,交易完成过后再来摊主这分成。另一招“故弄玄虚”就得看表演功力了。“我这货是从地下起出来的,要不是看你是行家,我都不往出拿。”在说这些话的空儿,同时做出左顾右盼,怕别人听见的动作。“一般这两招出来,‘烧包’十有八九就买了,虽然价钱大,但他心里肯定很满意。”

 

在收藏品市场逐日升温的同时,收藏行业造假卖假的现象也开始愈演愈烈,投机成风,恶意推高收藏品价格等行为让收藏者人心惶惶。“买假不退”在收藏界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所谓的“三包”“售后”,在这里绝对行不通,这很有点赌博的味道。“富贵在天,买定离手”。在古玩市场上,卖家没有告知文物真伪的义务,因此买家如不能分辨出真伪,花高价买了假货,在业界也是合乎行规的。“只要卖出去了,就不怕他找回来。”“什么都可以坏,但规矩不能坏!”这就让很多收藏爱好者蒙受了损失,有的甚至收藏了一辈子的古玩,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结果发现收藏品均为赝品。

 

内外勾结的“黑嘴鉴定”

 

收藏市场如日中天,古董鉴定作为“配套”行业也日益火爆。一方面,收藏者希望确认所购是否真品,另一方面,也是灰色的一面就是,部分假古董希望寻求“真品鉴定”,从而正大光明地流入市场。

 

“一群傻子在卖,一群傻子在买,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对于眼下的鉴宝市场,老郑语出惊人。

 

全国目前共有8000多万人在玩收藏。市场庞大,古董鉴定专家也就成了大忙人,如明星般四处走穴。

 

“像中国这样,鉴定组织遍地开花,以收费为目的,在国际上少见。”老郑说,宝贝被鉴定为真的之后,藏家一般会欣喜万分,并希望专家开个证书,估个价。在央视“3·15”晚会中,节目指出有所谓鉴定师们只要收钱就可随意开鉴定证书,在古玩地摊上花很低廉的价钱购买了几件所谓的“文物”,尽管在一些鉴定师面前,“赝品”无所遁形,但鉴定师仍表示,在收取一定费用之后,仍可以开出鉴定证明。

 

如果有了证明,这些“赝品”摇身一变,就成为所谓的“文物”、“真迹”,身价倍增,再把“赝品”贩卖给其他“不懂行”的人,获得暴利。大家不会忘记,一富豪自制的“金缕玉衣”被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等5名顶级专家估值为24亿元,由此该富豪成功向银行骗贷10亿元。不只是把假的说成真的,黑嘴鉴定还可能把真的说成假的。

 

老郑透露,在鉴定行业,有着“互相不拆台”的不成文规矩。普遍的做法是,鉴定专家会对被鉴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评估价,因为这与鉴定专家的利益直接挂钩。目前在业界,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下,鉴定费大约在100元至500元。开鉴定证书的话,鉴定费则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万元,根据鉴定专家的名头来。名头越大,收费越贵。

 

也有鉴定专家表示,按照惯例,古董评估费是评估价值的1%到5%。不管如何计算,抬高评估价对鉴定双方都是“有益”的。鉴定专家可以获得更多的鉴定费,而古董拥有者则可以凭着鉴定证书,在交易时大赚一笔。

 

有些鉴定专家甚至会和古董拥有者协商,根据鉴定费用的高低,开具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这时候,古董的真假、价值已经不重要了。更有甚者,鉴定专家本身也是“赝品”。有藏家表示,鉴定环节的风险比股市中的黑嘴荐股更甚,黑嘴鉴股可能也就被套牢个三五成,但买到假的艺术品就一文不值了。金钱面前专家道德失守,黑嘴鉴定日渐猖獗,但收藏不打假的行规无疑给所谓的鉴定专家“护体”。

 

里应外合的公开竞拍

 

事实上,就在人们将目光锁定文物虚假鉴定之前,文物艺术品造假以及拍卖行作假也一度备受关注。

 

“拍卖会上举牌子的很多,但喊价的很多从来见都没见过,你根本无从分辨那些叫价的是真藏家还是假藏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他现在几乎都不愿意去拍卖会了。“你也很难知道究竟后面是真成交还是假成交。比如一件作品,在拍卖之前买卖双方已经协商好价格成交了,但拍出的价格可能是协商价的数倍,相当于免费打了广告,吸引更多卖家参与进来,为其他的拍品成交做铺垫。”

 

为了提升拍品的价格,以便在艺术品再次流通时,出现高额的“指导价”借机吸引大买家,买家、卖家、拍卖行会事先约定一个真实的成交价,拍卖会上,买家或卖家会联系一些“托儿”,虚抬该艺术品价格。在叫价达到策划好的价位时,拍卖师就会落槌。但这个价钱是给别人看的,真正结算时还是按照事先策划的价钱结算。拍卖公司这样做,目的是为了能吸引到更好的艺术品和更大的买家,以在目前的拍卖格局下分得一杯羹。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些公司艺术品投资的操盘手或者竞拍手所为。他们在竞买某项藏品之时,可以和拍卖公司或卖主达成默契,将拍品的价格人为地抬高,然后从拍卖公司或者卖主处吃回扣。拍卖公司为收取佣金,卖主为确保成交和提高成交价,会接受这种行为。

 

“这些并非空穴来风。”针对拍卖公司假拍等一些不法行为,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说,中拍协连续十年通过企业资质评定工作对拍卖公司的上缴税款、成交额等业绩情况进行评定,但部分企业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原因之一就是它的业绩真实性经不起检查。

 

我国约有250家具备文物拍卖资质的企业,但其中真正做得好的并不多。对一些天价拍品,连专家都看不懂。有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疯狂了,纯粹出于对艺术热爱的买家越来越少,炒作概念、牟取暴利,严重背离了艺术的本源。张延华表示,日前中拍协已下文再次强调要求拍卖师谨慎执业,不参与各类企业超范围经营行为,但规范市场,光靠约束拍卖师还远远不够。她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定期对鉴定机构及专家的执业表现、各大拍卖公司的税收以及企业经营范围等情况进行认真考核。所有拍卖活动的委托人、竞买人、买受人的真实信息必须严格按照拍卖法要求留档,为追查拍卖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依据。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