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从2010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 “今日之神话——庞茂琨艺术展”,到2011年广州美术馆大剧的“不动声色的凝视:庞茂琨与中国当代油画”展,两年间,不知不觉艺术家庞茂琨与K空间已经四度合作了,对于身兼川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庞茂琨来讲,这四次个案研究与自我梳理的机会,既难能可贵又显得十分必要。
2012年7月29日下午4点,庞茂琨与K空间合作的最新个展“手绘的意志——庞茂琨写生作品展”在成都拉开帷幕。在展览现场,99艺术网编辑采访了青年批评家鲁明军,从批评家眼中看庞茂琨和“手绘的意志”。
99艺术网:庞茂琨老师作为艺术家个案研究的特殊性在哪里?
鲁明军:梳理一下庞茂琨老师绘画的线索;展览的绘画性、独特性。
第一,对庞老师的绘画我不是特别了解,坦白地说这次写这个文章非常匆忙,我跟他没有当面聊过,对他整个绘画过程的了解,也是根据他以前的一些文字资料去写这篇文章的。我想庞老师着力通过这次展览,让人看出他还是在变化。实际上他的整个绘画都是非常古典的,传统的绘画方式,这次他试图有所突破,这是最大的变化,但是他这种突破不是说纯粹仅仅依靠油画或者是什么,他还是试图从素描怎么结合起来,就涉及到庞茂琨老师绘画的独特性。
第二,尽管这次展览重点非常突出他的素描手绘作品,我更加关心的是他这些素描、手绘,跟他油画创作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我们看他早期的绘画,很多都是来自于写生或者是非常强调学院化的方式,写生基本上支撑着他的创作,这次他把写生凸显出来,这里面恰恰强调他的一个绘画的生成过程。今天视觉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这个是我关心的问题,他的绘画到底怎么走到最后的绘画的,某种意义上是把他整个绘画的结果展开了,回到最初,不是说从这个点回到那个点,把这个过程展开了,这个过程的展开非常重要,这个也是现在艺术研究、视觉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其中你就会发现庞茂琨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说他的素描本身如何放到当时的体制下,当时的教育体制下,这个就是策展人杨小彦老师关心的问题,杨老师是为我的研究做了一个铺垫,他在六、七十年代苏派的素描教育、整个美术教育体制下怎么走出他自己的一些特点,我们知道杨老师说他跟苏派有很大的差异,跟安格尔和席勒的结合。他这些东西怎么去跟他的油画发生关系,这是一个问题,我们看沃尔夫林,我为什么要从沃尔夫林介入呢?因为沃尔夫林就是研究古典绘画的,沃尔夫林古典艺术或者是整个还有他的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处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就是在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的变化,怎么从轮廓到图绘,从线描到图绘,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画轮廓的时候,当我们在塑造一个东西的时候更强调他的触感,但是我们画图绘的时候更强调视觉感,画轮廓的时候我们要塑造一个东西,线描塑造一个东西,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放到庞老师绘画里非常重要,他也寻找一个他们之间的交叉点,一个节点,怎么从轮廓到图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说你看庞老师实际上也在塑造一个东西,而且非常强调线条,他这种线条怎么和图绘发生关系,图绘是什么?就是直接拿块面塑造一个东西,而不是先画一个轮廓,实际上庞老师现在处在这样一个犹疑的阶段,但是更重要的一点,他还有一个特点是他的线描不是一个古典艺术的一个线描,他还接触了一些席勒的线描,这个线描不仅仅是为了塑造一个轮廓,塑形,实际上线条本身是有意义的,线条本身的书写感、手感,对杨老师讲的手绘、手感、身体感,对身体感的调动是有意义的,这个是他的这次展览的一个意义。
还有一个问题是说,因为我不知道他要展出一些他的油画的写生,实际上这里边有一个关系,你会发现这次展出的庞老师这些油画的写生跟以前的也不一样,但是他也加了一些以前的作品,你会发现这次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他要试图从原初的视觉关系里边走出来,原来他的塑造形式,包括塑造方式、色彩关系,颜料的关系都是非常古典的,这次就会发现色彩发生变化了,包括阴影的处理,以往的阴影处理就是古典方式,非常放松,丰富,颜料变得非常丰富,蓝色、灰色,还有一些黄色、粉红色各种颜色都介入,这个是他的一个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这个展览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探索展览,没有必要给他一个定义、定位,那是一个过程,这个就非常好,我想最后定位就是过程的定位,我们非常期待他下一步,我相信下一步会有新的可能出现。
99艺术网:谢谢!
【相关资讯】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