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北京国际拍卖会以后,国家文物局适时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由副局长马自树同志带领流散文物处处长李季以及穆文斌等同志进行市场调查,把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工作提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议事日程,于1994年7月下发了《关于文物拍卖试点问题的通知》和《文物境内拍卖试点暂行管理办法》。” 赵榆曾在《再谈“文博对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推动与支撑”》讲述文博系统对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91年刚从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调任流散文物处处长的李季,主要负责文物市场的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文物鉴定,一个文物出境。慢慢随着管理工作的展开,后来突然发现还有文物入境这样的实际问题产生……
雅昌艺术网:谈谈您当时主要负责的工作吧?
李季:过去我在做流散处处长的时候,主要管两件事:一个文物鉴定,一个文物出境。后来突然发现还有文物入境,打个比方来说,一个特别好的物件儿在美国,我想拿回中国拍,这种现象在过去是没有的,随着艺术品拍卖在国内慢慢越拍越火,持有者觉得在中国价位比在美国高,因为只有中国人喜欢中国文物,但是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带进了就出不去了,比如这物件儿年限超过出境年限就出不去了,当时又开始跟这些专家反复讨论,做工作,也是两派反对。有一派当时就说,比如说这件东西接近司母戊大鼎似的,非常好的东西就应该留下,既然拿进来,这不是刺激大家嘛,当年怎么流出去的,既然进来就不能让他拿走!赞成的说首先你不能这么做,如果这一件东西扣下了,以后永远一件也不会再来了,你把人全伤了,人家不会犯傻来,来了有什么好处呢?
其实这也都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谁多么能干,就是问题逼到眼前,不解决就没法往下走,大家从良心也好,从职守也好,觉得我们既然做,就要有些智慧,自己也是应付挑战,于是大家一块商量,总有个办法。有法律在那儿,但是法律规定,只要已经监管住的东西是可以出去的,法律并没有对境外的文物提出要求,并没有说境外的文物进来就不能出去,现在中国文物市场火多了,要没这一条根本没法拍了。
打开文物回流的窗口
雅昌艺术网:还是在已有的政策法律上下了很多心思。
李季:经过细致分析假设它还在外头,拿回来的话有两大好处:第一,有可能被国内的文物收藏机构和买家给收下来,就是文物回归了,只要你不能证明它是通过战争掠夺或者偷盗出去的,你只能买回来,你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通过市场的办法;第二个好处即使没人买,资料也留下了,他在这儿拍卖,上了图录,我知道还有这么一件好东西在世界流传,怎样让一件好东西在世界流传,就是一定能够让它自由出入,这时国家文物局顺应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形势,在1996年适时制定文物进口管理办法,刻制了带C字头的火漆印,凡是入境得先申报,海关鉴定无误,验明正身,给你打一个火漆印,条款中:“文物拍卖企业在境外征集的文物拍卖标的,在境内滞留期一般不超过十二个月,如有特殊需要,应当办理延期手续,延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对于旅客进境时随身携带的文物报告海关登记,由文物管理部门鉴定开封,可以免除进口税收”的规定。这个得到了各方面后来高度好评,认为这个创新解了一个大套,并且也扩大了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货源。
雅昌艺术网: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以下简称《拍卖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拍卖业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李季:96年《拍卖法》的公布,使整个《文物法》和这一块有了一个匹配,因为它是新法优于旧法,按照整个法律的体系,如果新法和旧法有抵触的地方,因为《拍卖法》和《文物法》是同一级别的法,专项法,最高是《宪法》,下边是《刑法》和《民法》,再下边就是这些专项法,这些法规如果抵触,新法优于旧法,当然后来《文物法》07年不断修改,再修改就基本接轨了,这样对拍卖的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标的物的控制,到现在拍卖的藏品还是得经过鉴定,所以有时候板子就打到文物部门手里。再一个就是对于从业人员资质,一个拍卖行不少于三个或者几个有高级职称的从业人员的控制,咱们的拍卖业是一种尊重市场规律,但是又在一种相当严格的政府监管下的一种运行模式,现在虽然有很多弊病,我觉得总体这个模式还是符合中国的条件。
雅昌艺术网:您怎样看待文博界与文物艺术品拍卖之间的关系?
李季:拍卖业兴起,也吸收了很多博物馆界的精英,文博界人士来加盟,这都是好事,也提高了整体的鉴定水平。过去互相有一些偏见成见,博物馆的专家,学院派的专家看不上野路子,野路子也看不上你们,说你们都是书本上看的,只见过真的,没见过假的,不知道假的是千奇百怪的,我是学考古的,我也有这个感觉,我也只见过真的,挖出的东西,我亲手挖出来的,没有假的可能性,想都不往那个方面想,但是不见得你没见过的东西就是假的,东西各种可能性都有,所以民间的很多专家实战也逼着博物馆的专家在真假鉴定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因为我在考古、在博物馆干了这么多年,最早从94拍卖以后,早年,每次拍卖会之前的预展,我都去,我都觉得很震惊,我都没有这种机会能自由的充分的和这么多文物接触,博物馆的规矩很严的,你要提看什么,馆长提看也要填一大堆单子,也得是多少人,经过多少手出来,看完而且不是保管员都不能上手。但是拍卖的预展就不同了,只有在那儿作为客户,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我都觉得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东西,这个对提高大家的文物素质、素养和水平确实不可替代,各是一路,而且大家对于文物的价值本身的认识,我们炒作是一回事,但是更多的人认识到文物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不是坏事,我不赞成愚民政策,老是拍卖让老百姓知道值钱了,那叫什么话,你不是懵老百姓嘛,你说这个东西不值钱,我低价给你征购对吗?肯定是不对的,肯定是价高者得,凡是虚假的泡沫都不可能长久,凡是假拍自然会淘汰,不健康的东西绝对长不了,这个不用怀疑,只要本身这几个大的拍卖行,我觉得他们还是很珍惜自己创立的品牌和信誉,不会说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动手脚,所以他们对上拍应该说,虽然说大家争论拍卖条例里头保真不保真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从职业操守来说,至少这些传统的大拍卖行是不愿意,是极其不愿意有假的东西上拍的,这一点我觉得从利益上来讲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文物的鉴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所谓看真看假,也可能魅力就在这儿,因为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不足以支持所有的刚性的鉴定,就是说它就绝对真,绝对假,碳十四只能解决含碳物质的问题,热释光有很多干扰,最后一次加热的年代和现在可能又着了火,又受了什么变化。做假有很多手段,这些干扰都有,都不是绝对的,其实这个我还是拿个最常举的例子,人对鉴定质疑,我说最常见,也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就是医学,医院现在CT、X光都灵,但是很多最后开了刀一看完全两码事的有的是,任何一个大夫也不敢说我做的是绝对的,同样一个病,顶尖的大夫甚至都能做出完全截然相反的医生结论,这都很正常,我觉得人类认识论就是这样的,所以大家有人说拍卖市场,不光是拍卖,文物鉴定,专家就不负责任,不能做出决定真假,我觉得只要他是有职业操守,不为利益驱动,有不同的争论很正常。
良性生态链
文物艺术品拍卖主要是跟博物馆的关系,因为博物馆毕竟只是社会收藏的一部分,等于是全民委托给机构来收其中最好的一部分,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在民间,知道这些东西,了解这些东西,不管是在学术上,还是在今后博物馆办馆方向上都非常重要,你办一个展览也要考虑到民间有多少受众,有多少人喜欢他,比如说我们的陶瓷馆,我们的书画馆,开馆有很多人都是拍卖行的观众,拍卖行的或者是潘家园的,因为我这个肯定是真的,而且呈系列的,陶瓷馆就是一部中国陶瓷史,从新石器,一直到明清,而且是最精品,400多件,那个是教科书,书画馆就是武英殿九期,就是教科书,因为很多美院老师都未必见过这么多真迹,也是一个互动,我们非常欢迎这些人来看,大家互相切磋。民间也成长出很多高手,博物馆从来没想过,也不应该想过自己垄断资源,是它唯一的保管者没有问题,但不见得是它唯一的解释者,不是说像过去的巫师似的受命于天,这个东西只有我有解释权,其实大家都有解释权,大家很多有争论,都是好事。元青花有没有这么多件什么的,很好,学术的东西,大家都来研究,民间有很多大学问家,都来做这个,所以都各有长项。比如马未都先生我很敬重,他除了自己收藏很多心得,因为他做过记者,他的表达能力超强,我们这一界就缺乏这些,很多专家来给别人讲说为什么好?想的半天说就因为它特别好……所以这也看出我们有很多这方面的不足,社会上藏家也好,拍卖的兴起也好,以这个作为文物的保管者需要很好的表达,这个表达包括文章的表达,也包括口头的表达,也包括你现在设计的种种辅助展品,种种的宣传教育手段,都是一种表达,就是对文物信息,让更多人不但是充分的披露,而且用适当的方式能够接受、能够消化。
很多人都认为文物太深奥,说你肯定说不清楚,我说想起当年学电脑的时候,一个搞电脑的专家说过一句话“凡是道理都是能说清楚的,凡是听不清楚千万别有自卑心理,一定是他没说清楚,一定不是你没听懂,多复杂的事,他应该都能够把基本原理说清楚。”所谓自然科学知识都是这样,当年看《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我小时候的那版谁写的?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茅以升,最大的专家,写通俗容易吗?只有吃透了、揉碎了,我原来在那儿之前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是国家博物馆工作,那是中国通史陈列,是最长的一个陈列展线,五千年的历史,谁也不是通才,所以我就跟朋友说我陪你看的时候哪一部分我介绍特别风趣、特别幽默,你听得特清楚,那是我自己搞这段的,我敢这么说,这也是一样的。所以现在我觉得这个行业都打通了,做雅昌艺术网也好,做拍卖也好,做博物馆也好,实际上是用不同的手段,让更多的人能够顺畅地热爱传统文化,从中得到享受,而且能够弘扬,中国人能说清楚中国文化的人不是很多,所以拍卖的兴起,当然是从高端的一种引导,在长期看来,也是一个时期在社会上是风向标,它在市场和旧货市场状态是两个极端,拍卖应该是一个高端的,现在很多拍卖行实际是有门槛的,但是很多民间的交换、交流是会存在的,作为博物馆在中间的角色就是一种从公益的角度把文物的知识,通过一种很权威的,又是特别清晰的,特别深入浅出的让大家了解,这也是反过来也是支撑了这些,包括文物市场这些进展,整个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链。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