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与“荒废”:陈丹青的绘画 2012-09-01 17:03:01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陶大珉 点击:
陈丹青,这个双子座的上海男人,他是一位画家、作家;舆论领袖、公共知识分子以及鲁迅研究者;还是一位文化人,抑或是一位明星人物?答案显然是令人困惑的。这位年近六旬的老愤青自从归国以来,似乎已不甘于继续静坐在画架前,以艺术的方式取得话语权。

陈丹青的画

陈丹青的画

 

陈丹青的画

陈丹青的画

 

人体与写生

 

在海外体验和消磨了18年后,陈丹青终于决定回国了!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并,陈丹青被推举为“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成为该院特聘教授,他的此番回国任教,被寄予了无限的期望。虽然在旅居纽约期间,陈丹青也时常往返国内,但开放之后的中国已不是他青年时代记忆中的状态和情绪,彻底回归大陆工作和生活的陈丹青深感不适应,他愤而“投笔从文”,先后发表了《纽约琐记》(2000年)、《陈丹青音乐笔记》(2002年)、《多余的素材》(2003年)、《退步集》(2004年)、《退步集续编》(2007年)、《荒废集》(2009年)等多部热销著作,以睿智而情绪的文字展开了这个敏感又焦虑的男人对中国教育及城市问题的诸多个人见解与批判。

 

这个曾经以《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陈丹青,以他犀利的文字再次回到了公众的视线,而他的绘画呢?似乎回国后就“停滞”了,陈丹青2000年后的绘画作品除了仍然在延续着的“画册”系列,其它基本是人像写生,或是“人体写生”系列,也都是他任教清华后课堂写生和教学的延伸,画面中展露出丰满、壮硕女子的形象,与优雅、古旧的沙发和摆设配搭在一起,色调也显得比《西藏组画》时期更为鲜亮,更为接近真实的状态,赤条条的人体结合赤裸裸的写生,陈丹青似乎让我们睁大眼、近距离地看着“这个人”,他似乎在安格尔与弗洛伊德之间游弋,寻找绘画写生的新的可能。

 

但这些课堂的写生画作更多的是以陈丹青之名而让观者有了观看的兴趣,论技艺、笔法,或观念,已难有其早年作品“弹眼落睛”的感动!就好比201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丹青—归国十年”的首次个展,展览带有些回顾性质,皆是因为艺术家的名望而促成的,陈丹青现今仍然在继续的两个系列——“人体写生”与“画册”都集结在此,而陈丹青回国以来的写作身份显然在画面中得到发酵,作品中弥漫着不动声色,不见烟火的文人气息,内敛而睿智,平静而弥坚!

 

陈丹青留给写生画中的一切似乎远离了他在公共媒体频繁骂娘、四处乱喷的老愤青形象,也从另一面看出陈丹青已失去了对绘画的某种热情,而这种热情在他回国十多年来,迄今上百万字数的连篇累牍中可见一斑。陈丹青在公共言论空间所积蓄的影响力不断累积的同时,他深知自己写得太多,画得太少,按陈丹青自己说来,绘画投入的总量不及纽约一年的工作,当年回国的时候,陈丹青一定没有想到,十年之后会是这样子:一腔艺术种子迟迟没能播撒,自己反倒成了话题人物、意见领袖,画家的身份反而成了背景。这或许并不是陈丹青想要的,至少这大大偏离的他的初衷。但陈丹青深知在这个“大时代”,文字的力量更胜于绘画的作用,作为画家的身份他已领悟参透,而作为一个肩负某种责任的公共人物之路,陈丹青正在不断的摸索前往。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