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设计复活民间工艺 “来自余杭”走向米兰 2012-09-03 10:27:11 来源:《浙江日报》 点击:
“FROM YUHANG”(“来自余杭”),一个在今年米兰设计展上正式发布的文化标签,不仅获得了“国际青年明日之星”唯一大奖,也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顶尖设计师的关注。

“蝶”椅在米兰


 

“FROM YUHANG”(“来自余杭”),一个在今年米兰设计展上正式发布的文化标签,不仅获得了“国际青年明日之星”唯一大奖,也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顶尖设计师的关注。对于首批10位赴余杭实地考察的国际设计师来说,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希望余杭为自己的创作带来灵感,并将产品和理念融入这个有趣而开放的城市品牌。

 

余杭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生态文化都有各自的生长脉络,同时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一条街、一个村、一个镇,常见的大环境下总存在着气场独特的人和事。如何将这些诗意生活凝固在人们的记忆里?几年前,在一场关于余杭文化产业的讨论中,杭州品物流形设计公司创始人、青年设计师张雷与当地区委区政府的观点不谋而合:由“制造”到“智造”、用现代设计语言“颠覆”传统,而最终目标则是为正在消失的传统民间工艺找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张雷和品物流形的工作流程类似一个考古队,就是将那些经年累月的“碎片”挖出来、拼接起来,然后再涂上饱含现代设计语言的彩釉,使之熠熠生辉。

 

位于余杭五常西溪湿地的小工作室里,出入的既有欢乐的年轻人,也有满头白发的当地手工艺人,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所有人的任务,就是在“导演”张雷的指挥下默契配合,把那些“很久以前的故事”用最传统的方式还原、打散、重新构图,而最后的成品据说“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

 

尤安娜,年轻设计师、张雷的塞维尔亚女友;房金泉,年近古稀,濒临失传的 “余杭纸伞”民间手艺传承人,两个几乎生活在“平行世界”里的人因为“来自余杭”被联系到了一起。“房师傅做伞骨的手艺做了几十年,每一个步骤都操作得如行云流水,甚至有点漫不经心,但我们从中获得的灵感和启发不计其数。”尤安娜说,“比如,传统的纸伞很重,我们就考虑减少竹子用量,或者用更轻质的环保材料代替,使其更接近‘从大自然生长出来的设计’。”

 

最后一步,就是汲取传统工艺的“魂”,实现古老工艺的升华。一根毛竹,5根棉线,18片宣纸,36根伞骨,70多道工序,这一切的组合不仅仅是一把纸伞,一旦打上“来自余杭”的标签,就意味着无限可能。从伞到灯,从灯到容器,最后到纸质座椅,去年出现在米兰设计展“余杭纸伞的未来”展区的10件作品,是对“物尽其用”一词最到位的演绎。

 

今年在意大利米兰设计展上主打亮相的两把“蝶”椅也应用了余杭纸伞的皮纸,本来柔软的纸在特定形态下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承重能力,堪称米兰设计展上最纯粹、最具诗意、最夺人眼球的作品之一。米兰设计展会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设计师、企业团队,当他们看到用皮纸与宣纸糊成的椅子、细密竹丝笼罩的灯、陶瓷与竹材料亲密结合的咖啡桌,以及清水丝绵编织的衣服,脑海中便会产生一个关于“来自余杭”的具体形象:那是一个自然材料丰富的环境、一个古老工艺静静延绵的故乡,同时,也是一个现代设计从传统中破土而出的文化创意发源地。

 

今年的米兰展结束后,“来自余杭”回到余杭。余杭本土企业老板实业集团、凡邦家纺就主动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国内一些知名设计师也表达了将自己的产品“填充”到“来自余杭”品牌下的愿望,而最新的消息是,杭州天堂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品物流形”联手打造的高端工艺伞现已进入最后研发阶段,即将投放市场。

 

余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姝认为,近年来,余杭区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借由著名设计师的阐释、国际设计展的平台发声、发光、发热,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推介城市形象、打造余杭的城市品牌,目前看来,值得期待。

 

用余杭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余杭区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主任杭建卫的话说,“来自余杭”不是奢侈品品牌,但它包含了极高的文化价值,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在张雷的心里,有一个更大更美的文化创业梦——那就是,10年、20年之后,“来自余杭”会像“瑞士制造”一样深入人心,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和创意产业的标示。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