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高校中的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 2012-09-14 15:24:37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刘雯 点击:
说到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时,可能很多人会以为里面藏的就是钱。可是孔方兄也好,阿堵物也好,除了在电视鉴宝节目上,偶尔能看到一些氧化得黑乎乎的古钱币外,唯一的印象就是中学教科书中。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说到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时,可能很多人会以为里面藏的就是钱。可是孔方兄也好,阿堵物也好,除了在电视鉴宝节目上,偶尔能看到一些氧化得黑乎乎的古钱币外,唯一的印象就是中学教科书中,那些绘制模糊、令人记忆困难的古代货币插图。而我们手里,每天所接触的无非是那几张颜色、面值不同的人民币,能有多大的趣味与意境?

如果你去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二楼的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里看一回,以后我们再提到钱和货币,也许就不会再觉得它仅仅是一张可以花出去的纸,而是复杂、精密、科学的智慧产物,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之一。

◇探访

这里,价值连城

唯一一个高校中的“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大部分藏品为藏家捐赠。

“这里藏有全世界仅此一枚的绝世孤品——明“泰昌通宝”折五。

从距今3500多年前的贝币、骨币,到春秋战国时造型各异的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再到大一统之后的各类铜币、银币、金币、纸币……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近乎各个时代的货币同时聚集于此时,一部文明史也就跃然欲出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在538、590的终点站茶山刘,这里两面环湖,北眺民大,西邻华农,从门口往里走上一刻钟,就能看见一幢庞大的弧形内凹式建筑,正是逸夫图书馆。

跟着这些肩背书包手提水杯,一看就是去用功自习的学生们爬上楼梯,直达二楼,往东南方向走几步,便能看到一张乌木牌匾,上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

此馆可以算是我国高校中唯一以“货币金融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一个真正价值连城的藏宝之地。虽然仅是院校级博物馆,却收有不少品相完好的珍稀货币,有些精品在省级博物馆里也难以看到,而最牛的一点是,这里甚至藏有全世界仅此一枚的绝世孤品——明“泰昌通宝”折五。

以高校的财力,办起这样“昂贵”的博物馆,近乎绝无可能。据记者了解,这里的藏品90%来自于个人或机构的捐赠,除了中国银行和台湾淡江大学的部分捐赠外,这90%中的绝大部分,均来自于一位本地资深藏家。据说这些价值超千万元的收藏,是他家几代人的积累。而正因为这位先生在2003年时将其慷慨捐赠,才使得中南财大最终在2004年办起了一个如此低调而又耀眼的博物馆。

货币博物馆拥有660平方米的面积,主要分为三个展区,展有自古代至现代中国的4000余件货币、票据、借贷契约实物原件和金融史料。

从年代上来说,这里既有早年发掘的古代铸币,也有新出土的荆楚铸币。从发行上来说,则既有中央铸币也有地方性铸币。而绝世独立的镇馆之宝,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等等这些精品孤品,令人目不暇接,眼界大开。无论是趣味,还是知识,都可以在这里收获。

据博物馆馆员黄老师介绍,这里的三个展区,主要分为中国历代货币、中国银行捐赠货币和一些专题展区。其分量最重的,当属中国历代货币,这部分展区近乎占据了一半面积。

从距今3500多年前的贝币、骨币,到春秋战国时造型各异的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再到大一统之后的各类铜币、银币、金币、纸币……把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近乎各个时代的货币,同时聚集于此时,一部文明史也就跃然欲出了。

馆内藏宝

最古老:贝币

近贝者贵

贝币是中国最古老的货币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显示,贝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代。而当时全世界各民族,差不多都用过贝币作为原始货币,这是因为海贝圆润光泽,可作装饰品,使用价值较强,同时小巧轻便,因此逐渐取代其他实物货币,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了主要货币。

西周青铜器中有“用贝十朋又四朋”的记载,“朋”的古字本义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才逐渐演化成为计量单位。而在中国人的文字中,所有贝字旁的字,都有财富或珍贵的意思。

在博物馆第一个展柜中陈列的,就是这种最古老的货币,它的演变也由起先的天然贝转换为其他材料的贝币,譬如当时的石币、骨币,是作为辅币使用,也做成天然贝的形状,刻有类似于天然贝币上的那种横条短纹。

其中有一枚极为精美的贝王值得注意,它经由4000多年的时间,仍然光泽如新,颜色饱满醇厚,体积比普通贝币大1倍左右,而在它右侧的展示板上,列有数十枚玉贝(又称珧贝),颜色洁白,由玉石磨成。据黄老师介绍,出土时,这些玉贝呈北斗七星状,可见远古时代,我国祖先即已开始观天象。

而在展示柜最下方,有一枚十分罕见的包金贝,它以金箔制作,如天然贝中间有细长开口,刻有横纹。这是中国最早的贵族装饰品,象征着权力和富有,一般作为皇室内的馈赠和储藏,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

最精密:蚁鼻钱

先秦的“高科技”

蚁鼻钱这名字听起来颇有趣味,听黄老师介绍说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铜币,我顿时兴致盎然,可是等走近观察时,发现果然名副其实,跟之前所见的战国时期其他各国货币相比,简直另类至极。

展出的多枚蚁鼻钱,都小得可怜,最大也不过手指甲壳大小,上宽下狭,背平面突,形状类似贝壳,但又没那么圆润,因由铜制成,大部分有氧化痕迹。远看毫不起眼,近看上有阴文,烙有“各六朱”或“各一朱”的字样,其文字近乎于象形文字。因出土的蚁鼻钱中,大多面文类似“咒”字,上有两口,看上去像鼻孔,又有人说其整体看起来像一只蚂蚁歇于鼻尖,因此约定俗成叫为蚁鼻钱。

为什么战国时期通行的其他种类货币,例如三晋、两周地区通行的布币,齐、燕等地使用的刀币,造得能大如真铲、真刀,而蚁鼻钱却造得这样小呢?据黄老师介绍说,主要是因为当时楚国经济、文化都相对于上述其他地方较为落后,因此钱币的形状还沿用了贝形。

不过,蚁鼻钱虽然个头较小,其制作工艺却在当时来说十分先进,可以说是先秦货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货币。现在已有考古与博物学者在研究蚁鼻钱的铸造工艺,发现它是我国钱币中最早的金属范铸币,金属范铸币的意思是铸币的模子由金属制成,而蚁鼻钱的模子则很可能是青铜浇筑的。铜范制作比较复杂,但是可以反复使用,提高了铸钱的质量和效率。

最珍贵:“泰昌通宝”折五

现世仅存一枚

货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明“泰昌通宝”折五,是一枚不折不扣的绝世珍品。据黄老师介绍,这是经中国钱币专家孙仲汇先生考证,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有除此之外的第二枚。而它的出土,也打破了人们流传的泰昌通宝无大钱之说。

这枚钱币的造型是标准的外圆内方,“泰昌通宝”四字系真书,即楷体,看起来未见惊人之处,为何它的存在如此令人震撼,又为何它的数量如此稀少?

这要从400多年前的明朝历史说起。“泰昌通宝”,是明朝熹宗朱由校在天启年间铸造。因其父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即因“红丸案”而溘然离世,在位期间未来得及铸钱,故朱由校于天启年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

现存于世的“泰昌通宝”,多为小平钱,即一文小钱,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存世量不大,跟一般明朝钱币相比,则是少得多。“泰昌通宝”折五大钱,意思是它的价值折合五枚小平钱,它的出土不光打破了泰昌通宝无大钱的说法,还了历史一个真面目,又是现世仅存的一枚孤币,无论是从何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最广泛:“大明通行宝钞”

发行最广、大如报纸

除了这些珍贵的铸币外,馆内还藏有大量纸币。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早在北宋时期,四川成都就出现了“交子”,它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是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的过渡。

全世界面积最大的纸币是明代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或简称“宝钞”,这是明代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270多年未变。改铸币而大量造纸币,有一说是当时缺铜,明洪武七年就颁布了“钞法”。

“宝钞”宽27公分,长40公分,大如一张报纸。据《明会典》记载:“以桑穣为料,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纹花栏,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其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 天下通行’。”由于其主要原料为桑树皮,因而呈淡青色或青白色,但是现在我们所见的这张,因霉变而成了青灰色,近乎黑色。

明代纸币政策弊端诸多,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更无近现代的准备金意识,因此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以致后来“积之市肆,过者不顾”。大概当时的情形与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法币泛滥时期,市民用自行车捆着几大包钞票去买米的情景有些类似吧。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一般称为钱模。早期钱模直接刻在石、铜质的范材上,也有用陶质刻的。

 


【编辑:刘建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