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海藏民间博物馆展出的海捞瓷
袁金华站在自己的“白沙河谷”博物馆中 聚焦民间博物馆 苦苦收藏38年,苦苦支撑38年,乐东“白沙河谷”这家民间博物馆,今年终于看到了曙光。近日,乐东黎族自治县做出决定,对“白沙河谷”进行投资改造,与此同时,海南省博物馆和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专家先后来到“白沙河谷”,对其馆藏文物进行整理、鉴定,使得“白沙河谷”得到了专业力量的支持。 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来看,民间博物馆是国有博物馆的补充,这股力量不容忽视。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现有民间博物馆约40余家,为更多人了解海南的历史和文化打开了一扇扇窗口。然而,这些民间博物馆在带给人们视觉感受和文化熏陶之余,也面临着诸多的生存困境。 在海南,像乐东“白沙河谷”这样的民间博物馆并不少,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海南的文化热爱和关注,民间博物馆成为与国有博物馆形成互补的一支“生力军”,它们虽然没有经过文化部门的认定,名正言顺地成为“博物馆”,但经营者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找一个地方,或把心爱的藏品陈列出来,或把一段熟知的历史再现,让更多人了解海南的资源、历史和文化。 在这些民间博物馆兴起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的困境是与国有公立博物馆相比,它们在管理运行、业务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 现状:没有一家登记在册 每逢周末,收藏人士张锐都会来到海口古玩交易市场,希望在挤得水泄不通的市场里,淘得一两件宝贝,来丰富自己的海捞瓷博物馆,尽管他已经拥有上万件海捞瓷藏品,但仍希望通过更多的收藏和展示,让人们了解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站这段历史。这是他当初创建海捞瓷博物馆的初衷。 在海南,像“白沙河谷”这样的民间博物馆并不少,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的民间博物馆约40余家,以专题博物馆居多,有黄花黎博物馆、沉香博物馆、热带雨林根雕博物馆、贝壳博物馆、南洋家书博物馆、黎锦博物馆、黎族文化博物馆等等,这些民间博物馆的藏品来源,大多是管理者或创立者的个人收藏。很多人创办博物馆的初衷,就是为了“给藏品找一个家”。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现存的民间博物馆中,有些是为了展示个人收藏或艺术创作成就;有些是为了更妥善地保护藏品,避免因个人因素造成的文物流失或损毁;也有一部分办馆者是希望通过博物馆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达到“以馆养藏”的目的。 据了解,博物馆的数量和形式的丰富程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登记注册的3415个博物馆中,民间博物馆有456个,也就是说每十个博物馆中至少有一个是民间博物馆。 海南日报记者对民间博物馆的收藏内容进行考察,目前海南民间博物馆的藏品门类主要涉及历史文物、书画、剪纸、古典家具、服装、古船、农事、根雕、木雕、陶瓷、贝壳等多种多样———应该说,基本上都是国有博物馆尚未关注或关注不够的领域。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认为,海南文化遗产丰富,国有博物馆的藏品多来自考古、捐献等渠道,而民间博物馆则对民间文物市场和民间收藏走向十分了解,建立了与民间联系沟通的有效渠道与广泛途径,能掌握到国有博物馆了解不到的信息,左右民间群众的文化收藏趋向,这是他得以生存的最大优势。这种意义不仅仅可以补充国有机构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对散落在民间的文博物品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等各个方面,始终显示着更加具有灵活性、执著性和带动性的示范力量。可以说,民间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担当了海南诸多个性文化的承载者的特殊角色。 据海南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南民间博物馆是对公立博物馆非常好的补充,但是在众多民间博物馆中,没有一家是登记在册的。目前海南省博物馆已经成立调研组,在对民间博物馆进行摸底调查,但是从初步掌握的情况来说,我省民间博物馆的藏品质量非常高,数量也相当可观。 困境:生容易,活不易 从诞生之初到现在,民间博物馆就没有一个标准的身份界定。管理部门先后几易其名,从“私立”到“私人”,从“民办”到“非国有”,从“民营”到“民间”。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概念的反复变化反映的正是人们对民办博物馆模棱两可的认识。而正是身份不明限制了民间博物馆的正态发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者称,说起来,民间博物馆在服务社会和公众方面,与国有博物馆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民间博物馆不是由国家出资、不直接隶属于国家文物系统,没有明确的国家财政资金扶持渠道,而法律地位和监管体系的不明确,更使其在创办和运营过程中经常遇到政策法规瓶颈,这才是严重制约民间博物馆发展的主因。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