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识分子为何不再爱艺术 2012-09-17 13:43:53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廖廖 点击:
今天的大众已经距离艺术越来越远了,在各个阶层中,尤以知识分子远离艺术最让人遗憾。谈到今天的知识分子不再热爱艺术的时候,有的同志反驳道:不是我们不爱艺术,而是现在的艺术无法引起共鸣,不值得关注。

今天的大众已经距离艺术越来越远了,在各个阶层中,尤以知识分子远离艺术最让人遗憾。谈到今天的知识分子不再热爱艺术的时候,有的同志反驳道:不是我们不爱艺术,而是现在的艺术无法引起共鸣,不值得关注。——这个抱怨看似有道理。但是我们知道,知识分子的先辈——唐宋元明清的文人们,并不会抱怨当时的艺术如何糟糕,他们也不会因此而不爱艺术。相反,他们不但热爱艺术,而且是艺术的缔造者。

古代的士绅与文官俗称:文人。这些文人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关于古代文人与艺术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说他们热爱艺术,事实上,文人过的就是一种艺术人生。任职期间,文官们用大量的闲暇时间作画、赏画,专注于对家居、园林、茶道的研究。文官在丁忧或者致仕后,回到乡村做士绅之时,更是整天沉浸于书画、园林的艺术世界中。但是今天的知识分子,与古代的文人相比,他们过着一种粗糙的、与艺术无关的生活。今天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熟悉传统艺术,对当代艺术也熟视无睹。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热火朝天地奋斗,却对一种诗化的艺术生活毫无兴趣。

现在的艺术很糟?也许吧,但是知识分子们可以像他们的先辈一样参与其中,让其变得更好。为何古今的知识分子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有如此大的差别?许多同志认为这是美学教育被扭曲的问题。但是古时的私塾也没有美学教育啊。 为何今天的知识分子不再懂作画、赏画?不再对艺术抱以浓厚的兴趣?简单地来说,钱和闲,这两个条件限制了知识分子与艺术的亲密接触。

钱:

古代的生活水准比较低。而文人的收入比其它阶层更高,文人们很容易获得丰裕的生活。根据《明实录》,七品县令年薪约27两。当时贫民工夫役钱每天0.03两。但是众所周知,为官的除了政府年薪之外,还有火耗、淋尖踢斛、冰敬炭敬、断案黑金等等额外的收入,这些额外的收入往往是官员年薪的十倍以上。

除了文官之外,民间的文人(士绅)的收入也不错。在古代,中央派来的官员只到县一级,从县令到村民中间这一段巨大的权力真空,则由当地的士绅来填补,士绅就是退休的官员、有功名的举人、识文断字的秀才,这些基层的知识分子控制着广大农村的法治与民生。古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与收入远比工、农、商更高。

文官和士绅两个层次的知识分子,不但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与民生,而且也是汉民族的艺术与审美的制定者与领头者。文人们不但热爱艺术,精通艺术,他们也能轻松地购买艺术品

我们以明朝中晚期的文人为例,他们不但挚爱水墨画,同时热衷于园林、红木家具和紫砂壶等艺术形式。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建造一栋园林别墅的意义不在于资产的增加,令文人激动的是,他们可以规划并亲手创建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们通过住宅来表达自己的审美与艺术观。

晚明时期,风雅的文人在山中建造一栋别致的园林别墅也不过耗费90两银子。当时较有名气的文人的润笔费为3钱到5钱,最高一两。也就是说,写上一两百篇应酬文章,就能建一栋别墅。今天的知识分子发表一两百篇文章的稿酬,一栋园林别墅是不用想了,现代别墅里看门的那头藏獒都未必买得起。

古代的知识分子不但收入高,而且当时的艺术品价格也相对合理。明朝晚期,最贵的画是仇英的《汉宫春晓》长卷,售价纹银200两。因为仇英的作品较少,所以价格高,而同属长卷巨制的唐寅《嵩山十景图》,不过纹银24两。早年沈周的画也不过2、3两。文徵明短幅小长条,不过一两,多数只需3、5钱。

21世纪以来,资本介入艺术圈,艺术品的价格一路飙升,艺术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崭露头角的艺术院校毕业生的新作,也能卖个2、3万。今天知识分子不但社会地位远比不上古代文人,而且收入在各个阶层中也并不出色。今天的文人也没有十倍于年薪之外的额外收入。一个教授两个月工资可能都换不来年轻艺术家的一幅油画。

因此,今天的知识分子再不能如古人一样轻松地购买艺术品。钱不够,眼睁睁看着心仪的艺术品漂浮在资本的深潭之中,再喜欢也只能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今天的知识分子难以与艺术亲近的一个重要原因。

闲: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闲,是古时文人最重要的心理状态。“凿壁偷光”和“刺股悬梁”都是科举考试之前的用功,一旦有了功名当了官,悠闲就是文人生活的主旋律。在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意识形态下,古代的文人阶层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准。他们在出任一段时间的官僚之后,就可以用俸禄和各种灰色收入来购置田地。当仕途受阻、丁忧或者告老还乡之际,就可以过着悠闲的“隐士”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任的文官用大把时间来游山玩水、结交文友、作画赏菊。古代的文官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时间摆弄书画琴棋、吟诗作对,主要原因是文官没事干。

在“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指导下,地方官工作不多。文官既没想着改进生产技术,也不用想政治体制改革,更不用抓计生和截**。

古代文官的常规工作只是收税和断案,以及偶尔征兵和征用劳役。事实上,这些工作绝大部分都由衙门里的“吏”来承担,因为这些工作需要专业性的知识,文官熟读四书五经、倒背圣贤语录,精通八股文章,十年寒窗考取功名。但是未必能够熟悉当地民情,也未必能够熟练地断案、收税和缉捕犯人。这些专业性的工作就由主簿、判官、捕快、师爷等“吏”来担当。并且在县以下,所有的社会、生产秩序都由当地士绅、宗族来维持。文官只需要秉承着儒家的礼义廉耻信那一套行为规范做个“甩手掌柜”。

相比之下,今天的知识分子,诱惑和欲望太多,牵挂和压力太大,生活和学术上的负担都不轻。古代文官的“无为”对今人来说只是一个奢望。从文青到学者,从公知到教授,从学生到公务员,哪一个敢“无为”?就算偶有悠闲时光,也很容易被现代生活中的五光十色所消耗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似乎已成生活的主线,副线则是快餐文化。偶尔能够吸引他们眼球的“艺术”,就是报纸上的豆腐块文章“××再创拍卖天价!”和“裸女行为艺术”。贡布里希提到中国古代山水画时曾说:“我们不易再去体会那种心情,因为我们是浮躁的西方人,对那种参悟缺乏耐心和了解。”不但西方人难以体味古代文人的心绪,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也不能再“悠然见南山”,在各种压力和欲望之下,当代知识分子“采菊东篱下”的梦想只化作满地菊花残的泡影。

结语:

大江毕竟东流去,文人再无钱与闲。当然,除了钱与闲之外,也许还有别的原因:

1、在五四运动的口号声和土改的枪声中,新中国建立了现代政治体制,乡村的士绅阶层随之消亡,传统文人的悠闲艺术生活也从此消失。

2、文革使得传统文化与审美产生断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使人倒尽胃口。

3、资本介入,使得艺术品的价格高居不下。

4、艺术和审美教育的扭曲和缺失。

5、现代社会中各个行业越来越专业化、细分化、复杂化。今天的知识分子要像古人一样,在专业之外,再成为一个业余的艺术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些都是知识分子可以找到的借口——但也仅仅是借口而已。爱,是不需要借口的,不爱才需要。

一个人为何热爱艺术?在小弟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原因:精神的救赎、诗化的世界。在与艺术亲密接触的时候,钱与闲固然很重要,但是缺乏这两点,也不能完全阻断一个追求精神救赎和诗化世界的人对艺术的热望。因此,对于今天远离了艺术的知识分子来说,自身才是最大的原因。

为何当代的知识分子不再亲近艺术,是因为他们不再需要精神的救赎与诗化的世界?还是别的原因。我并不是一个知识分子,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到底是今天的艺术不够吸引力,无法吸引知识分子的兴趣与参与?还是因为知识分子的缺席,使得今天的艺术不够吸引力?这个先有蛋还有先有鸡的问题,可能也要问问真正的知识分子。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