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乌托邦”系列刻画了那些顶着大脑袋的强健身躯参加官方会议的情景。这一系列有五十幅左右,会议中党员们百无聊赖,但仍貌似恭敬地听着,还时不时用粗短的钢笔忠诚地记录着什么。因为朱伟曾多次忍受这样的会议,所以他的笔触是具有同情心的——他知道要挣扎着保持注意力到底是什么含义。小细节也很有意思:一位人大代表穿了个耳钉,说明他的朋克倾向;在生机勃勃的芭蕉叶上有一个巨大的虫蚀洞,表明它已经渡过了青春期。巨大的红色旗帜和繁花似锦的讲台摆设是这种正式群众聚会场合不可避免的(图5),从李嵩册页里来的花篮则很好地担任了现代宫廷的象征。台上的演讲正宣扬着党的新路线,而台下那些正在倾听着的苍老空虚的面容却与鲜活的花朵并置在一起,形成一个绝佳的对照。
色彩丰富的现实主义与隐蔽的针砭批判在二十世纪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绘画史上,尽管文人墨客更爱用笔法来暗示他们的不满,然而鲜明的色彩也被采纳于表达沉默的抗议,在植物花草的绘画中尤为如此[5]。在这里,“现实主义”不代表同现实世界保持一致,而是同心理现实保持一致。我们可以在禅宗和文人的单色水墨作品中发现这个事实。
将古代和现代元素融合起来,通常导致的结果是幽默与讽刺。如1994年的《万水千山二号》,在视觉形象上援引了十二世纪的手卷《韩熙载夜宴图》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原本为公元十世纪的顾闳中所作)。《夜宴图》据说是顾闳中奉命夜至素有放逸之名的大臣韩熙载家,窥视其夜宴的情景而画的。在这幅宋代摹本中,女性提供了从音乐舞蹈到性挑逗的全套娱乐服务。而在朱伟这幅作品的背景中,人们可以看到与《夜宴图》构图相似的一对人物:一个男人正搂着一个女孩的肩,怂恿她同他去幽会。朱伟的嘲讽(和不恭)来自于这个作品系列的名字——《万水千山》,意指长征。[6]
朱伟接触的另一个传统资源是对马的认知。在中国帝制时期的文学与绘画中,马常常被用来隐喻人在各方面的才华。高贵的种马、慵懒的乘骑、被奴役的战马、饥饿的驽马,无一不出现在文学寓言和绘画里。马的形象是在紧张激烈的狩猎中追随骑手,与骑手合二为一,享受或是忍受它们既定的命运。在著名的北齐东安王娄睿(550-575)的墓室壁画中,马的智慧与洞察力被捕捉得很传神。画中的女仪卫们正列队骑行,而那几匹战马却是人们注意力的中心,它们正白眼斜视或直视着墙外的我们[7]。壁画作者似乎想告诉我们,这些含辛茹苦的马匹完全明了它们自己所代表的寓意。
为何马匹会在朱伟的画作中游荡?前景中鲜明的人物头像常常使马匹藏于暗处,它们似乎有更个人化的涵义。伟大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赵孟俯笔下的马匹和马夫被朱伟借用过数次。赵的《调良图》(图6)中,马夫按照传统习惯画到了马头的右方,然而画面中却掀起了一阵并非传统的强风,吹得马尾马鬃、马夫的衣袖长袍虬髯,无一不在风中翻飞,结果是使这幅画的名称变得极具讽刺意味。人怎么可能在吞噬一切声响的狂风中驯马?朱伟把这个画面同他熟谙的数十年军旅生涯联系起来,在一些系列作品中,他实验性地将马匹和马夫重新构图,并加入了新面孔。《图夜跑马图三号》里,马夫被一名士兵代替,士兵坐在地上,身旁放着一布包裹的粮食(图7)。从士兵紧锁的愁眉中,我们感受到了寒风的凛冽。在另一幅作品《雨夜跑马图五号》(1998)中,“马夫”又变成了个女干部,围巾包住她的头,长长的马尾扫着她的肩(图8)。朱伟在马年出生(按中国属相算,朱伟属马),我们不能排除这些战马中的几匹有代表艺术家本人的可能性。在《雨夜跑马图五号》中这种联系被加强了,画面里罕见地出现竹叶,而中文中的“竹”与艺术家的姓同音,这是再一次的“古为今用”。
重与失重
上文中提到的《桃花源诗并记》的作者,诗人陶渊明,是个难以忍受等级森严的氛围的人。陶渊明有做官的天分,在妻子的督促下,他接受了官府的任命。上任后不到三个月,一次有人告诉陶渊明,某大官要来视察,为了迎接这名大官,陶渊明应当束带迎之,以示尊敬。这种粗暴的尊卑之分导致陶渊明上任仅八十天后遂授印去职。这次事件让他意识到,俭朴的田园生活胜过官僚制度下——即使有所补偿——的繁文缛节。朱伟的态度也是如此。
虽然没有经过雕塑训练,朱伟还是从他在二维艺术中遭遇的困难获得灵感,创作出诙谐而极具个人特色的三维绘画。(如果中国有“沉默的诗歌”,那么也有可能存在“三维绘画”。)朱伟经典的铜雕塑作品塑造了向前倾斜站立、几近跌倒的党干部。它们那巨大的实体感表达了不容易在纸上表达的东西。第一尊雕塑创作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1999年,两个庞大的人身着政治正确的中山装,站姿毕恭毕敬,双肩收紧,双臂贴于身侧,仰着头。他们紧紧扎根于地面,却表达出强烈的向前进的欲望。他们的坚固性表明了无所畏惧的坚强信心;仰起的脑袋暗示着对更高权威的尊敬,而他们眼睛的缺失则暗示着盲目和愚忠。
雕塑的表面是其最脆弱的部分,也是极具特点的部分。铜(在另一版本中为着色的玻璃钢)像表面有一层灰土覆盖物,那是从扬子江岸取来的沙土。它们使得雕塑看上去似乎刚出土:像是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一部分被陈列在博物馆里作为历史遗迹来研究的史前古物。雕塑在纽约IBM大厦中庭安装时,安装者不知道这些尘土锈迹是雕塑的一部分,结果把雕塑擦洗得干干净净。尘土锈迹使雕塑具有墓葬雕像的意味。墓葬雕像象征着来世里理想的奴仆——沉默、忠诚、阿谀。对愤世嫉俗的阐释者而言,说中国共产党有许多成员不辞劳苦地积极投身于社会是难以置信的。干部是重量级的群体,手握巨大权力。像这些岿然不动的铜制庞然大物一样,他们不容忽视。
朱伟的艺术创作是过去与现在相融合的非凡合金。视觉上,他的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帝制时期的职业画家,然而,他的画所透露的社会精英秉承的移情与社会批判的信息也非常清晰。他意识到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承载的文字和图像的力量,这让他的艺术既令人着迷又隐密晦涩:讯息被深深地隐藏在多层暗示和微妙的细节里。步入不惑之年,朱伟仍继续他对自我、对社会的敏锐观察。他对广泛的文化问题怀有兴趣,幽默缓和了他的阐释,人性软化了他的锐利。在中国最好的写意传统中,朱伟的绘画记录了正在迅速转变的社会规范、人性的弱点、政治的荒谬,简而言之,他记录了他正在见证的生活,和正在我们面前展开的历史。
注释:
1. 朱伟,《开春图三号》,水墨设色纸本,121 x 143厘米]
2. 佚名,宋代,《桃花图》,团扇,水墨设色绢本,24.8 x 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摘自《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晋唐两宋绘画·花鸟走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聂崇正编纂,pl. 49,佚名《碧涛图》
3. 朱耷(1626-1705),《莲池禽鸟图》,1690年,详情,卷轴,水墨缎本,27.3 x 205.1厘米。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纽约,小John M. Crawford于1988年遗产捐赠。
4. 李嵩(活跃于公元1190-1230年),《花篮图》,册页,水墨设色绢本,19.1 x 26.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 朱伟,《乌托邦五十号》,2005年,水墨设色纸本,120 x 103厘米
6. 赵孟俯(1254-1322),《调良图》,册页,水墨纸本,22.7 x 4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摘自国立故宫博物院《画马名品特展图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0年出版),p. 33。
7. 朱伟,《雨夜跑马图三号》,水墨设色纸本,1997年,66 x 66厘米,私人收藏。摘自《朱伟日记》(香港:Plum Blossoms有限公司2000年出版),p. 214。
8. 朱伟,《雨夜跑马图五号》,水墨设色纸本,1998年,131 x 131厘米,私人收藏。摘自《朱伟日记》(香港:Plum Blossoms有限公司2000年出版),p. 216。
-------------------------------------------------------------------------------
[1] 陶渊明(365-427),《桃花源记》,James Robert Hightower翻译成英文并注释,选自《陶潜诗作》(The Poetry of T’ao Ch’ien)(牛津:Clarendon出版,1970),pp. 254-256。孔尚任(1648-1718),《桃花扇》,Chen Shih-hsiang与Harold Acton翻译成英文,选自《孔尚任的桃花扇》(The Peach Blossom Fan by K’ung Shang-jen)(伯克利与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1976)。
[2] 参考朱景玄(约公元9世纪中期)《唐朝名画录》(9世纪40年代前期)妙品上八人, 杜甫对王宰的评价:“十日画一松,五日画一石”.
[3] 例如万玉堂有限公司出版的《朱伟日记》(香港:万玉堂国际公司出版,2000),新编花营锦阵三号,p. 79,盒子三号,p. 274。
[4] 邓《画继》卷十,(收入《画史丛书》第一册,255-356页), 273页。
[5] Alfreda Murck, "Paintings of Stem Lettuce, Cabbage, and Weeds: Allusions to Tu Fu's Garden", Archives of Asian Art (亚洲艺术档案) 48 (1995), 32-47. 中译: 姜斐德《以莴苣、白菜和野草为画——杜甫菜园的隐喻》《清华美术》, 2005-12.
[6] 《万水千山二号》, Plum Blossoms Ltd., Zhu Wei Diary (Hong Kong: Plum Blossoms International, 2000), 47页.
[7] Lou ui tomb wall painting, detail,
--------------------------------------------------------------------------------
姜斐德,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与美学博士,专攻中国绘画史。1979-1991年,任职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1991年后与丈夫Christian Murck迁居至台北和北京。曾多次发表有关中国艺术的文章,并著述关于十一世纪文人在绘画中以诗表达怨意的书籍《宋代绘画与诗歌:委婉的抱怨方式》(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目前任中央美术学院主讲教师,故宫博物院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及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顾问。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