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 乔纳森·沃金斯
【导语】2012年9月17日下午3点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举办,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策展人姜节泓、乔纳森·沃金斯,艺术家代表萧昱、庄辉等人到场。策展人姜节泓对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策展纬度和策展的理念做了阐述,“见所未见”这个主题的来源和思考过程是怎样的;尤其是今年的广州三年展与正佳广场的合作计划,把作品置身于巨大的公共空间内,是对艺术家创作的巨大挑战。
“广州三年展”是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是国内最大的艺术盛事之一。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分为“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以及“论坛计划”四大部分,通过“启动展”提出问题、“项目展”针对这些问题深化为个案研究,而“主题展”则是对此前所有研究做出总体归纳。
本次主题展的参展艺术家来自24个国家或地区,共75名/组,汇集了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如20世纪最为著名的先锋派大师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2010年度英国特纳奖获得者苏珊-菲利普斯等。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动态影像、装置、声音与现场表演等多种艺术媒介形式。这一系列作品将以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进行演绎,以此来为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乔纳森·沃金斯关的策展思路
策展人乔纳森·沃金斯关于“见所未见”这个题目从策展思路上进行了阐述,包括如何选择作品等等,让大家对广州三年展有更深入的认识。乔纳森·沃金斯认为:“我们希望展览比较多样性,在视觉上能够有戏剧感,在理念上也会有一定的深度,也不想走到歌剧院或者是商业空间,或是美术馆里肯定会看到一些关系。所以可以放心不是全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极简主义的展览,不是的。
这次的作品也确实有相对极简的,虽然说极大主义,但是在视觉上是非常嘈杂的作品也是存在的。“见所未见”英文‘the Unseen’这个词是可以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它,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理解它。有一些东西可能不太方便让大家看,这是从政治角度说,因为从政治角度会造成不适,因为要方便大家看,这是一种含义。所以我的展览里边有和刚才说的‘Unseen’相关的,还有另外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类、一个活人并不能总是清楚地看到周围的一切,这也是一种Unseen就是我们的生理机制,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东西本来就是有限的,所以有一些东西我们肉眼本来就是看不见的,这也是另外一种‘the Unseen’。我们选择歌剧院作为其中一个展场地也许很有意义,因为我们知道声音是看不见,但是听得见,我们知道声音在哪儿,但是声音确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当然我们知道有一些有这种灵性追求,有精神性追求的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看到的东西也是其他的人所看不到的,所以这是另外一层意义上的‘the Unseen’,我先强调我自己并不是有灵性的人,所以我并不相信我能看到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个就回到刚才罗先生提到的问题,美术馆究竟是什么,而且美术馆在今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意味着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对于有一些艺术家来说和艺术相遇是非常具有精神向度的活动,我是想破除掉这个问题。所以这次我们选择了另类的空间,比如我们把商业空间,商场空间作为展场,这个行为本身就表示了我们对艺术作为一种堂而皇之大机构概念的一种怀疑。所以除了刚才我说的政治层面的不可见,灵性精神层面的不可见,还有一种就是艺术本身在某个意义上也是消失了。对于艺术来说其实所有其他的东西也是不可见的。”
当代中国语境里的特别有意义
就广州三年展而言,乔纳森·沃金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以及丰富的可能性有这样判断:“我们当时想的也不是中国性的问题,一个是应该选什么样的艺术家来参展,还有一个是当我们选择了正佳广场这个商业空间做展览的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我们主要思考的是这样的问题。刚才罗先生提到这次参展有很多欧洲和美国一线艺术家,其实这些作品在之前没有展出过,所以在之前的中国是看不到的,这次是迟来的一次让大家可以跟教科书里边看过无数次经典作品的一个接触。我之前也讲过我们探讨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这个区别在当代中国语境里也是特别有意义的。之前聊到太湖石,我知道其实对于这块石头所倾注的心血是跟西方艺术语境里比较,比如做一个展览,对一个艺术作品所倾注的心血,还有对细节的专注,其实是没有区别的。所以我觉得像我们这种实践是可以带来很多令人困惑的东西,但是这种令人困惑的东西是好的东西,可以产生一些好的、丰硕结果的东西,比如刚才提出道路的,在一个商业空间里遭遇一个艺术的时候,大家都产生了一种反应,这可能是一种困惑,但它是正面的东西。
广东美术馆思考的点确确实实没有到是艺术最早考虑到空间的问题,我们考虑到就是当代艺术在广东美术馆怎样进入一个真正的大地空间中,甚至因为这个思考,我们才在2010年、2011连跟广州大剧院进行合作,成为一个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也是希望走出美术馆,走进公共的平台,走到正佳我们更是在场,一个艺术作品怎样真正的和大众在一起,在这个里边我们选择的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商业空间,正是这个商业空间,我们在思考的问题是把商业空间怎样变成一个文化空间,双方之间共享。”
在策展人纳森·沃金斯看来,艺术刚好在资本主义的语境里出现是很有趣的,艺术市场、艺术事件的存在是跟精英主义、跟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这里边的关系中,这两者的关系绝对不是偶然的,这也是纳森·沃金斯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策展人背景:
乔纳森•沃金斯自一九九九年以来一直担任英国Ikon美术馆馆长。在此之前他曾任伦敦Chisenhale美术馆(1990-95)和Serpentine美术馆策展人(1995-97)。
沃金斯曾出任“第十一届悉尼双年展”(1998)艺术总监。他所策划和合作策划的主要展览还包括:《日常》 (都灵,1999),《第四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Europarte》(1997),《欧洲米兰》(米兰,2000),《米兰三年展》(2000),《生活的事实:日本当代艺术展》(伦敦,2001),《泰特三年展:如此岁月》(伦敦,2003),《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2006),《第八届沙迦双年展:静止生活》(2007),《巴勒斯坦双年展》(2007)。目前他正在合作策划《第二届今日文献展》(北京,2010)。沃金斯近年也撰写并出版了大量关于当代艺术家的个案研究文字,包括 Giuseppe PENONE、Martin CREED、Semyon FAIBISOVICH、Noguchi RIKA、Caro NIEDERER、Cornelia PARKER、河原温和杨振中等。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