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您是否可以就当代雕塑语言的现状和趋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答:应该说这几年中国当代雕塑是非常活跃的,在形式和观念上都呈现以往所未曾见到的多样化局面,这是件好事情。语言是多样的,而且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接受群体,在艺术市场上也同样反映出多样化的特点。
问:多样化是否意味着当代雕塑语言已经非常成熟?
答:多样化应该说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语言的成熟并不是以多样化作为衡量标准的。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多样化反映出雕塑语言的不成熟,处在一个迷茫状态。雕塑家的迷茫是他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创作,坚持在语言探索上的艺术家并不多,在选择艺术本体探索和选择艺术观念的更迭上犹豫不决。艺术理论家虽然常常发表长篇大论,但好像对雕塑语言问题并不清晰。现在我尚未见到一个国内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艺术批评家存在,以一些书本上的理论词澡来装饰文章并不能掩盖他们对雕塑本体认识的浅薄。
问:你涉及到一个敏感的话题,常常看到,当代艺术家一方面很依赖艺术理论家做吹鼓手,另一方面又否认理论家的价值。
答:理论家或者叫艺术批评家,如今扮演太多的艺术指导性角色了,他们本该做理论的梳理工作,多做点学问,但是太想冲锋在艺术前线了。无奈,他们大多没有艺术实践的经验,对艺术本体的认识很粗浅,批评也就有隔皮瘙痒之感。真希望他们少搅这盆浑水了。哎,话题敏感,我认识的人也不少,不谈这个了。
问:这几年雕塑也算是热点,市场表现也不错,所以说我对您的说法有些疑惑,能否具体深入谈一谈雕塑语言不成熟的问题?
答:我既不想否认热点,也不想否认市场上的良好表现,而且我认为它们都是好事。一方面大家对雕塑更加关注,使雕塑在当代艺术史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而市场可以给艺术家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使雕塑创作有更多的后续力量。但我们也要警惕把这种繁荣的表象当作雕塑艺术成熟的本身。任何艺术语言形式都有自身的规律,可以发掘、拓展的空间是无穷的。但在本体探索上总是很困难,需要对既有的语言形式能够熟练的把握并有清晰的展望,所以在当代雕塑创作当中我们看到的是对语言本体的回避。以雕塑的名义在做一些观念上的表象,其实恐怕连观念都谈不上,而是小聪明式的小点子、小花样,把漫画立体化而已。
问:艺术进入现当代,艺术语言已经从形式探索转到观念表现上来,为什么一定要固守传统的雕塑语言并以此为衡量成熟的标准呢?
答:我认为这是对现当代艺术理解上最大的问题,艺术可以表现观念,而且任何艺术都有观念存在,但它依然不是艺术价值的核心。如果我们一定要说观念是艺术的核心,那么真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了。没有观念的人我还没有发现,我也从不认为艺术家的观念就高于一般百姓的观念。我们定义艺术家还是看他在艺术语言形式上的能力。继续在语言形式上的探索并不意味着固守传统,而是在一个专业学术领域向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
问:现在是信息时代,生物科技时代也即将到来,所以新媒体、新观念在强势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原有的雕塑概念恐怕已经不能涵盖今天我们对雕塑的理解了。
答:前几年在上海有一个泛雕塑艺术展,同时有一个关于泛雕塑概念的研讨会,说明大家都注意到了任何概念都有它的时代局限性。新的媒体有实体的东西也有虚拟的部分,现在声、光、电在雕塑当中都有运用,甚至有的雕塑展本身都是虚拟的形象。那我们只能姑且用“雕塑”这一个词来界定具有三维形象的艺术吧。不过暂时这个概念还不会被新概念代替,我们每个人都还很清楚雕塑语言是什么、雕塑是什么。
问:看来您对中国当代雕塑语言的现状还是比较消极的。
答:我不消极,我倒是看到了非常积极的一面。对雕塑语言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一批艺术家在雕塑语言的探索上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各具个性的艺术语言特点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雕塑语言的成熟体系。
问:你能够概括一下当代中国雕塑语言的现状吗?
答: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以西方造型体系为基础的,相对于几千年的民族雕塑艺术传统来说,语言方式和审美诉求都是全新的。当代中国雕塑艺术语言体系的形成,是当代中国艺术家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国雕塑艺术语言风格是同一个文化母语体系为纽带的联系中建立起来的,具体体现为一方面他们伸向中国文化传统,在意象的造型体系当中寻找反映当代人性的语言手法,另一方面面向西方现代艺术,借鉴、拓展形式的外延和形式美感,同时感受当代所特有的时代气息,传达时代声音。一批当代雕塑家是创造中国雕塑艺术语言的代表人物,他们中有田世信、刘焕章、杨英风、朱铭、文楼、熊秉明等。
问:能够更具体一些吗?
答: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家要解决心理和文化归属的困惑,他们首先从民间艺术或中国古代传统雕塑中寻找题材和语言形式。一批艺术家,以田世信、刘万琪等为代表,他们吸收少数民族的原始性特征,表现生命真实质朴的一面。单纯从文楼作品所属的造型体系看,作品属于典型现代艺术的结构主义,但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是中国艺术的含蓄内在、主观的、重神韵、重诗性的线性之美。《风竹》是文楼的代表系列作品,无论它们具有怎样的构成主义特征,所传达的竹的神韵与传统中国画的风竹神韵是一脉相承的。在国际视野中具有开创风格意义的作品必然是凝结着鲜明的时代性和文化指向的艺术。杨英风属于这类开创者,他所受的艺术影响来自于多个方面,拓展了他的文化胸怀,塑造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从乡土写实、抽象表现到哲学思考,他景观艺术,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文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创造出了不同于西方雕塑的具有民族气派的新的雕塑艺术语言风格。朱铭雕塑艺术的造型方法首先是受杨英风的影响,但他个人风格的发展依赖于他常年作为民间木刻匠对于材料和手艺的理解,所以他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民间艺术的质朴也具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熊秉明长期生活工作在法国巴黎,谙熟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他是一位具有深刻哲学思辨能力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拥有纯熟造型能力的艺术家。他的雕塑艺术在形式上吸收了抽象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的多种造型手法,在线面上的处理却是来自于中国的书法艺术,每一处形式元素都具有生命的力量。他的钢铁焊接的鸟、兽,比之中国写意绘画更加写意,几乎成了最纯熟抽象的书法艺术。他的金属雕塑和大卫·史密斯等西方金属构成主义艺术家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后者追求的是线面比例在空间交错中的视觉意味,而熊秉明的艺术却追求着一种抽象形式的生命魅力。
问:现在媒体上很少见他们的影子,好象都过时了吧?
答:只能说他们不是当下的热点,他们建立的雕塑语言刚刚形成,正在逐步影响当代艺术的发展,不光没有过时,恰恰相反,影响才刚刚开始。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