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爹的展览 2012-09-20 17:25:39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范美俊 点击:
约15年前,单位的邮箱里经常可见各种名目繁多的征稿信件,有寄单位或单位负责人的,也有寄私人的,没多久就是一大堆。特别是我们美术系主任的办公桌,一抽屉全是这样的信,刚扔掉了不久很快又塞满了。

约15年前,单位的邮箱里经常可见各种名目繁多的征稿信件,有寄单位或单位负责人的,也有寄私人的,没多久就是一大堆。特别是我们美术系主任的办公桌,一抽屉全是这样的信,刚扔掉了不久很快又塞满了。当时,我还挺羡慕我们的系主任,有这么多的信。可没多久,我也收到了这样的大量信件,刚开始很兴奋地拆看,后来逐渐就没兴趣看了。因为,这些信多是展览、入编、宣传等名目,前提是:你得出钱。

那时还没有完全进入电子时代,因此邮局的作用还很重要。而现在类似的征稿依然名目繁多,不过很少通过寄信的方式了,而换成了花钱到一些正规或非正规的报刊、网站打广告,要么是直接群发垃圾电子邮件。因为,传统邮寄的方式既要印刷、封装,还要付邮费。而且,铺天盖地地胡乱邮寄到达率也未必高,总之是费事费力费钱,不划算。

展览的诱惑确实很大。首先,要加入某级书画家协会,入展的条件是硬杠杠。再是,书画创作的水平怎样,总要通过某种渠道呈现,无疑展览是一个艺术交流兼切磋技艺的好平台,现在的一帮年长的书画牛人,基本上都是从展览中冒出来的,有的因此一举成名天下扬。比如,罗中立就是因为一张油画《父亲》的巨大影响,想不当四川美院的院长都难。确实,有的展览也确实重要,学术水平也值得一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展览都是有水平而且值得尊敬,也许正因为展览有如此多的好处而成为利益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被不少别有用心的人借机牟利。

几年前,笔者的一位老师出差北京,在饭桌上碰到一位操着四川某地口音普通话的人,寒暄几句之后,哦,原是老乡!几杯酒下肚,问近况如何。老乡坦言:挂靠在一个单位也没啥事,一年就忙两三个月,组织一两个大型的少儿美术作品展览。其实,准确地说,忙乎的不是展览,而是厚厚的一大本画册的工作。再准确地说,是忙着收作品和参展费,然后是寄画册、奖杯之类的事。几年下来,在京城有房有车日子过得倒也舒坦,而且,酒量一直看涨。

也不知道这位老乡挂靠的单位是何等级别,近来有人倒腾“共和国脊梁”奖,不少人就上当了。而他们弄个“共和国花蕾”、“共和国未来”之类的奖项,应该不在话下。问:这也可以抓钱?老乡答:道理很简单,中国最舍得也最慷慨的就是那些家长了,为了孩子的成长可以不惜代价,出点钱将娃娃的作品印在画册上,再出点钱得一个奖杯,那是多光荣多长脸的事啊!而那些少儿美术培训班的老师,因为利益均沾也是乐此不疲,仅靠这些出版的精美画册就可以多招学生,而且鼓励他们的学生如软件升级那样不停地买美术或书法的考级的教材、上提高班,一级一级地通过考试并获得证书。过去为节约成本展览的画册多是私印的,而现在这样的画册已唬不住人了,一定得正规出版而且要找知名出版社。

多年前某地政府的某机构组织了一个水粉水彩画展览,主题是歌颂城市新貌。笔者有幸被通知去开创作会,每位参会者签名后即可领取50元人民币。我当时好感动,画都还没有画钱就到手了,我曾参加过一些展览情况最好的也不过是不收参展费,然后手上多了一张入选或获奖证书,至于钱则几乎没见过。后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卯足劲地画了几张,也许因为自己的水平太差后来就没下文了。再后来,听说某地产商赞助的数万元经费被几个主事者给瓜分了,而画展的主办方及画展主题,不过是其借用的招幌而已;不少参与者,也只不过为之捧人场而已。

1998年秋,某市某电器商场将举办一个少儿现场书画大赛。我知道后,带了几个小朋友去参赛。在商场停车场的一大块空地上,几十个小孩子席地而坐,现场挥毫泼墨,观者云集,场面那是相当壮观。我很高心,因为我带的几个小朋友画得不错。两天后,我去商场门口看结果,却发现密密麻麻的获奖名单中,我所带的小朋友一个也没有。于是,我问商场的前台主管:哪些人评的?答:一位带队的中学美术老师。哦,我明白了,于是一脸尴尬地准备走人,但主管叫住了我。只见她从商场促销的小礼品货架上,捧出一大把圆珠笔塞在我手里,说:“我也觉得有点不公平,这些笔就拿回去送给小朋友做个纪念吧!”我也不知该说什么好,就将这些笔带走分给小朋友们每人5支,并说:你们都获奖了,只可惜没有证书……

看上去很繁荣的书画展览,背后却涌动着假公济私、坑蒙拐骗的暗流。某些无良书画院、出版商和书画大赛的主办者,成为广大书画爱好者的扒皮者。比如,不少名头很大的展览,一般是要收评审费的,每件至少30元。如果不收则“限于人力,作品一律不退”。而入选、获奖,也不见得是好事,还有证书、奖牌、画册,宣传等费用等着你。当然,也趁机搭售一些“宇宙书画院”、“××画派”的各种职位和头衔。据报,山东一位农民假冒中国美协的名义搞了个“××大展”,骗得作品和参赛费若干,后被举报才得到查处。

这些可怜的想出名的书画爱好者,不停地钻进了一些“艺术掮客”设置的陷阱中。其中,不少展览堪称坑爹,不但作品要不回来,还要倒贴数百数千元换回一堆只能骗外行的证书、奖杯之类的劳什子。有人搞明白了就不再上当,因此,有的“征稿”变成了“紧急征稿”,再变成“延期征稿”。

直到现在,我家里都还留有几只印有那个电器商场名字的圆珠笔。突然,我想起十多年前那几个可爱的小朋友,你们在哪里?你们还好吗?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